中國人很愛說「民以食為天」,越窮越常說,走進窮人圈裡,問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財產消費,他們就會說這一句:「嘿!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中國傳統敬天拜地,把食升華到天,地位相等,平起平坐。我就很好奇,中國人吃的都是什麼奇珍異品?因為據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除了幾個大朝代外,中國人都是沒什麼口福的,甚至在大朝代中,也原見吃得好。在《資治通鑒》記載,民間食最多的是「人相食」,即人食人。

歷史書上對民間飲食是近乎沒有記載的,但確實,食卻是很多歷史轉捩點的背景。

《史記》記載很多,例如《刺客列傳》中的專諸,就把匕首藏在烤魚肚中,在飯局中突然弒君;在《項羽本紀》中,最家傳戶曉的莫過於鴻門宴,項羽宴客,劉邦赴會,在觥籌交錯之間,幾次生死起伏;《滑稽列傳》中淳于髡在夜宴中借醉酒諫齊王,優孟在楚王酒宴上祝酒時提攜孫叔敖後人;《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相如在宴會中以一曲《鳳求凰》挑逗卓文君,卓文君最終與司馬相如私奔。

在大量史料中,都出現以宴會為背景的歷史事件,哪麼在這是宴會中,主角們都是吃什麼的?我們除了知道鴻門宴中樊噲吃了一隻生豬蹄、喝了一杯酒外,其他所有食物全部沒有記載。

歷史事件史學家惜字如金,詳寫事情,略寫背景,宴會中的食物是背景,忽略不寫情有可原,而且寫古事,詳細情形大不可考。那麼在中國人文學作品中,對食的重視程度,有平等於天嗎?

首先我沒有找到任何有關以食為主題的中國傳統經典文學著作。只有針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飲食書籍,最著名的有陸羽《茶經》。《京都夢華錄》有詳細記載宋朝飲食,但只是書主題的其中一部份。旁敲側擊,我們只能從傳統文學作品窺探一二。

《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宴會一定是曹操劉備的煮酒論英雄。二人在亭園中賞梅花、吃青梅、喝暖酒,最後曹操一番英雄理論,嚇得劉備起兵造反。《三國演義》中的飲食還算上流社會,人民所吃,還得看《水滸傳》。

《水滸傳》中大量情節都與食有關的。花和尚魯智深在酒局中倒拔楊柳,引眾人傾心;林沖在酒店中認識了朱貴,才能夠雪夜上梁山;晁蓋火拼了王倫,做了山寨頭子,連日筵席;武松打虎,先飲醉,後打虎;宋江最有口福,江湖人脈廣,每到一處都被設宴招待,如花榮、柴進、戴宗、穆弘、張清......黑旋風李逵正是在江州酒樓上拜宋江為大哥!

《說唐》中,單雄信接濟秦瓊、樊虎,都是大排筵席;秦瓊為母祝壽,壽宴中三十九位英雄結拜兄弟,同生共死。席中程咬金還挑撥單雄信與羅成鬥毆。

在民學作品中,食是比史書上的具體,但仍然只是輪廓,一個大概,喝一定是酒,什麼酒?大多不提;吃,大多是肉、時蔬、果子,然後就沒有更詳細說明。

但從史書中及文學中可見,大多大事件發生,多在食中,食肆在中國人生活中是極度重要的場景。「民以食為天」這一句說話,一點也不簡單,它不單純說進食,相反食什麼不重要,食只是手段,是工具,不是目的。如此解釋,食相等於天的理論,就成立了。

在現代生活當中想想,朋友聚會,多數以什麼活動為借口約人?第一次約追求對象上街,約出來做什麼?可能一開始鋪排一堆活動,但最後仍是食飯。吃哪一頓飯?最好是晚飯。

中國人社交,一天中的活動下來,吃晚飯就是全日高潮!相反,全天活動中沒有安排吃晚飯,就感覺缺了一點什麼。

中國人的飯局是非常重要的,多用以產生重要的事情,一段友誼、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一定是在飯局中形成及確立,例如上文文學作品中如《水滸》、《說唐》中提及的所有聚義情節,都有食作背景。所以在中國人世界中,受邀飯局而拒絕出席,就會被該團體排斥,日後不論多努力融入,最多屈居二線,永遠不能進入核心,除非你才華出眾,魅力過人。

中國人的食,是連結人與人的繩結,社交圈子的拓展。政治會談、商談、結婚、壽宴、慶功宴......都是至關重要,但中國人都把這些重要的事情放在飯局中完成。

中國人是有階級觀念的社會,所以飯局之中,又會分尊卑、高低。中國人在一片融洽體面的飯局中,暗地裏往往隱藏着比拼與較勁,處處是計謀手段,餐餐都是煮酒論英雄、席席都是鴻門宴。
雖說飯局中食什麼、在什麼地方食都不太重要,但它們又反映出格局與體面。例如國宴要滿漢十八筵席,宴會要在酒店,朋友慶功在餐廳,馬虎的可以是大排檔。

食什麼不重要,但你會發現,必須有酒。酒就是較量的測量工具。在中國傳統江湖小說中、現代武俠小說中,英雄好漢們都統一好酒,而且人人能喝,這是中國人對英雄形象的刻板印象,是不可理喻的,但又不可磨滅,不能忽略不計。暗中較勁,往往比酒量,誰的酒量好,身邊人對他就有更高的身份認同,誰就是團隊裡的大哥,是權力高低的反映。這一點在商場上、職場上、社交上都有無數例子作印證。在商場上,中國、日本都是互相灌酒,誰不勝酒力,誰先出醜,誰就失去了這盤生意的話語權;在職場上,下屬敢不向老闆上司敬酒嗎?下屬酒量太好,搶了上司風頭,酒力太差從此成了被欺負對象,拿捏分寸,喝多少、喝多醉,全都是學問;社交上,哪一個女生喜歡一個男生一喝酒就面紅,喝一杯就倒的男生?在酒局中喝不了酒的男生往往會成為日後群體的嘲笑對象,在群體中被不尊重,就失去了話語權,簡單來說就是在團體中沒有尊嚴,可以離開該團體了。

酒力是天生的,這代表喝酒面紅的人必然在人際關係中處於下風嗎?其實酒局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較量測量工具,就是錢,更具體一點是誰賣單。

在中國人酒席結束後,常常見到一堆人面紅耳赤地搶著賣單,嘴邊唾沫橫飛,一手揮著手上的鈔票,一手檔格別人手上的鈔票,而侍應則拿著帳單在一旁微笑等候。

我有一招搶賣單最有效的方法,從一位希臘人身上學來的,萬試萬靈:不要在飯局結束時才叫賣單,而是在飯局中途悄悄賣單,然後繼續吃飯。到飯局結束眾人開始想起賣單,你輕描淡寫一句:「賣了。」眾人就只能恭維了。

這一招在與追求者約會中同樣適用。男女之間的一餐晚餐,尤其第一次約會,誰付、如何付也是關鍵,AA制?有些女生很抗拒,男生也面上無光,雖說「男生應該付款」這觀念漸漸淡化,但風氣仍在。能遇上AA制的女生當然幸福,最怕遇上一些內心認同「男生應該付款」但口裡卻說AA制的女生。無形之中,就被那女生踢出男朋友候選區了。

中國人的食其實很大壓力的,一日三餐,早午晚餐,我們從小被教育成要吃得多,才長力氣;要吃得快,才把握時間工作。又要多又要快,是強人所難,而且還要有一套約定俗成的餐桌禮儀,全都是「禮貌」、「禮貌」、「禮貌」。有些家庭在進食時要求:「食不言,寢不語。」食與睡兩個本應放鬆的時間,都被禮所限,人就只會更高壓。

常聽人說:「民以食為天!」食了什麼我們根本不記得,但食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至今仍在,也不知持續多少年歷史,未來還會持續多長日子。

我常常說西班牙人是一個非常快樂的民族,他們是窮忙族,但活得很快樂。因為他們願意在食中下功夫,能夠在生活中尋找樂趣,而不是諸多限制,自尋煩惱。南方的西班牙菜非常美味,其中有一個飯Paella,即香港人刻板印象中的西班牙海鮮燴飯,用一個超大平底圓鑊燴飯,倒入一大包大米,燴一燴後放上香料、肉類如香腸、雞肉、兔肉,或者放上青口、蝦、八爪魚等海鮮,因為鑊本身平又大的關係,很快燴熟。一大盤大鑊飯要由兩名廚師一人一邊才能捧出,單是見其捧出來時的視覺效果,已經讓人興奮。然後一班知心好友,想吃多少飯,就用飯勺勺多少飯,十多個人圍著大鑊飯邊吃邊聊,不徐不急地吃著飯,大大聲笑著,非常放蕩自由。

此後我回到香港與朋友再吃Paella,已經吃不回那種感覺,因為港版Paella為迎合商業成本,做成了兩三人份,侍應捧出來時是小小的一碟飯,已經沒有了興奮的感覺。Paella的核心,是一大班人分享。
西班牙人才真正配得上「民以食為天」。

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