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開始,胃病一直困擾著我,經常飽脹不適、作嘔,在人多的地方會害怕突然發病,神經繃緊得超級厲害。由金鐘站撘往尖沙咀站,車程只是長一點點,那擁擠而無法逃離的感覺構成很大厭力;外出時也無法安心進食,座位靠牆會令我心不寧,久而久之討厭出席活動,令願留在家裡這個comfort zone。

慢慢的,自己理解到這是心理問題,在網絡上看到有人力推這本心理自助書,便從圖書館預約來看。雖然是以1962年的著作,卻非常有用。作者道出患者所有不安心理,解釋原因,提出面對方法。以下整合了一些重點:

  1. 常見的神經失調
    最單純的神經失調症狀包括:疲倦、反胃、消化不良、心悸、喉嚨異物感、噁心、強迫思考等。引起神經失調的三大主因是敏感化、困惑和恐懼。敏感化是壓力產生時,神經過度反應;就像整天忙碌工作後,神經處於繃緊狀態,一點小事也會心煩意亂,反應過度。大部分的神經失調都只是嚴重的敏感化,再加上困惑和恐懼的擾亂。一開始敏感化的原因,是經歷第一次突如其來的不適,開始感到恐懼,接著就患了神經失調。如果病人原本就比較容易緊張和激動,這個發作對他們而言是很可怕的。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會加強神經敏感化,對敏感化患者來說,在黑暗中不小心被東西絆倒,也足以感受強烈恐懼,引發恐慌發作。

  2. 「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循環
    在過去,患者的身體經歷過可怕的感覺,因此他們活在恐懼之中,害怕接下發生的事,也害怕已知的事,所以焦慮地活著。恐懼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原本的胃脹加上腎上腺素刺激後,便會越發強烈,令發作的時間更長。喉嚨異物感、作嘔、反胃,患者不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當他開始緊張,腎上腺素便會不停分泌,冒汗、臉頰發燙,他因而感到更害怕,陷入「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循環。

事實上,腎上腺素只會對某些特定的器官產生作用,因此患者的發作模式是固定且有限的。這些症狀是固定的,不可能更嚴重,所以他們其實已經體驗到神經作用的極限。根據作者所述,絕太多數病人是因爲擔心自己的感覺,以及未知的事,才會一直病下去。長期緊張和恐懼導致慢性症狀持續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導致間歇性症狀的發作。

  1. 兩種恐懼
    恐懼可以分為兩種,對敏感化的神經而言,一波恐懼會緊隨著另一波恐懼。第一波恐懼是面臨危險或威脅引起的,可能是被人群包圍、朋友聚會等令人神經緊張的場合。當身體發出強烈警號,令病人無法承受,便會產生第二波恐懼。他擔心的反而是因恐懼帶來的生理異樣感。

  2. 四大治療法則:「面對-接受-飄浮-給自己一點時間」
    治療前,要知道「對抗或逃跑」策略是没用的。每次症狀一出現,就憂心地監視情況,強迫自己對抗這些症狀,焦躁地找事做,轉移注意力,並非有效的方法。

第一步是面對和接受,放鬆身體,舒服地坐下,整個人陷進椅子裡,檢視和分析身體的異樣感。對胃痛的人來說,胃痛就像被火鉗刺穿一樣,不要緊張,不要畏縮,順著感覺走。當你冷靜地分析症狀時,在剎那間你對不適的態度是好奇而不是恐懼,讓你在緊張中短暫喘息,達到平靜,從而抑制過度分泌的腎上腺素,擺脫「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循環。

第二步是「飄浮」,讓自己順著神經的反應走,不畏縮也不抗拒,亦即是「靜觀其變」,放棄掙扎,不要過分擔心。不用刻意努力地放鬆,身體會自然找到平衡點。一旦放鬆,不再緊抓自己,意識到不用對抗後,就會帶來平靜。

第三步是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現時釋放腎上腺素的神經就像繃緊的弦,處於疲倦和敏感狀態,需要時間慢慢地放鬆下來。

  1. 恐懼嘔吐
    許多患者恐懼在公眾場所嘔吐(我也是),但根據作者所述,很少人真的會吐出來,因為串患者只是透過緊張和焦慮控制肌肉。除了扣喉外,要刺激正常的胃把食物吐出來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在這種情況,也是要保持放鬆,如果繃緊時也吐不出來,放鬆時就更不可能會吐。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心理提示,也成為我不舒服時的心靈依靠。身體的生理疾病可靠藥物治好,但心理必須要由自己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市面上有很多書講述正向心理,但唯獨這一本,不會光說要保持樂觀之類的屁話,而是非常透徹和準確地分析神經失調患者的心理,我經常可以在書中的例子找到自己。若你有煩惱的心理不適,一定一定要看這本書,這裡只是節錄,它會教導你如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