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獨自學習,沒有朋友互相切磋解難,人便會淺陋而見識不廣。
在現今的學習生活中,你是否同意「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試試談你的看法。

莊子有云:「以有崖隨無崖, 殆矣.」世上的知識無窮無盡, 憑個人之力是無法完全掌握. 因此, 本人對「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這諺語是深感認同的, 我們應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成為井底之蛙, 應與朋友多作交流切磋.

首先, 知識乃像一個無底的深潭, 獨自的學習將使我們孤陋而寡聞. 在大學裡, 各學科有眾多的研究生和學者們. 他們的成就, 除了是藉著個人的天賦外, 還需要與其他學者鼎力合作, 才可共襄盛舉. 例如現今在香港各醫院廣泛應用的電子病歷系統, 其初步的設計是由計算機科學的專家所負責, 但要製作系統, 則須參考程式編寫員, 醫護人員以及電腦技術員的意見. 透過彼此交流切磋, 方可製作一個完善的系統. 學者們尚且要彼此交流, 更何況是我們呢? 時間有限, 使我們不能研讀世上所有的書本, 細看所有的新聞和資訊; 能力有限, 使我們不能明暸世上一切的智慧, 領悟所有的道理. 為此, 囿於自身的局限, 獨自學習只會使我們見識不足, 孤陋寡聞.

其次, 與朋友多作切磋,可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 物理學家愛因思坦雖有超凡的智商, 以及豐富的知識, 但他仍會與不同學科的朋友多作討論, 更戲稱聚會為「奧林比互科學院」. 他在著作中亦表示, 這些交流成為了他思想上的花火. 由愛因斯坦的迭事, 我們可體會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精神. 別人的知識和經歷與我們不同, 憑著交流切磋將可匯聚各方的智慧. 例如從事金融業的朋友, 可給予理財上的意見; 從事資訊科技業的朋友, 可教授電腦上的知識. 即使現今科技發達, 資訊隨手可得, 但單從螢幕和書本中獨自學習, 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與朋友切磋時, 除了可彼此傳授知識, 更可分享彼此的經驗, 使我們突破自己的知識框架之餘, 也能了解實際的應用, 這些都是呆在山上, 拿著書本的馬謖不能體會的智慧.正所謂「聚沙成塔」, 一點一滴地累積朋友的智慧, 將使我們站得更高, 看得更遠, 跳出固步自封的桎梏.

另外, 在心態而言, 獨自學習除了令自己變得狹隘外, 更會容易墮進偏執的境地之中.雖然在學習中難免有孤身面對的境況,但當我們閉關自守, 獨自面對之際, 就是容易變得偏執之時. 以學習數學為例, 一個人對理論懵然不知, 亦沒有虛心向師長和朋友請教, 固然會敬陪末席. 然而, 即使我們對理論充份的掌握, 亦有勤奮的鑽研, 但假若獨自的學習, 把過往的經驗奉為圭臬時, 就很容易變得泥古不化,以自己的經驗為解題的金科玉律. 這樣, 我們小則忽略未知的理論, 大則在面對難題時一籌莫展, 影響成績.另外, 我們的判斷亦深受情緒影響, 當感到灰心和挫敗時, 便難以獨闢蹊徑, 很容易困在死胡同中.但是, 朋友對問題的切入面與我們不同, 亦有其個人的觀點與角度. 正如戲劇家蕭伯納所言: 「你有一個思想, 我有一個思想, 彼此交流, 我們彼此便有兩個思想.」無論身處學習時的順境,逆境, 與朋友多作交流,可使自身不落窠臼,脫離死胡同.

除此之外, 一個虛心與朋友交流的心態, 可讓我們累積豐富的知識經驗, 以及做人的智慧. 誠如聖經所言:「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 勝過年老而不肯納諫的愚昧王.」虛心與人交流及切磋, 彼此既可相得益彰, 亦能培養自身的素質. 相反, 獨自的學習, 把自己困在一隅, 只會使見識淺陋, 不能體會世界的遼闊. 此外,當我們時刻保持虛心的態度時, 朋友便會感到被尊重.無論是討論或請教,別人也更願意開誠布公地與我們分享, 使我們深受裨益. 在意見相左時, 虛懷納諫的態度亦能成為討論的橋樑, 使我們從辯論中把真理和知識愈辯愈明.由此可見, 虛心的態度除了是良好的素質外, 亦是向別人學習的蹊徑,使我們藉著大大小小的切磋, 鉅細靡遺的學習, 擴闊自己的知識領域.

總括而言,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不但是學習上的態度, 亦是一種深邃的做人處事智慧.或許我們不能成為愛因斯坦, 但至少我們能跳出井底, 在廣闊的世界上與朋友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