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打死不離三父女》在各地大獲好評,摔跤手爸爸為了補償自己無法為國家奪金的遺憾,訓練女兒出戰國際比賽。印度鄉村女性參加摔跤,確是挑戰重男輕女;但事實上,電影潛藏不少「父治」與「男性宰制女性」的情節。
男主角執意讓女兒摔跤,並不是因為如新娘所說的摔跤改變女性命運,而是因為苦無子嗣,才退而求其次,用僅有的資源達成夢想。男主角求子不果,懊惱頹喪,近乎絕望之際,巧合發現女兒的潛質,才免去她們煮飯做家事的職務,細心培育。在這個出發點下,男主角受盡白眼,波折重重,並非為女兒著想,而是為了自身利益。然而,新娘向女主角們訴苦,說印度女性地位低微,一到適婚年齡就被父母送去嫁人,不及女主角父親那般關心,為掙脫傳統框架而努力;此舉巧妙地誤導女主角及觀眾,為男主角戴上偉大父親的光環。說到底,女主角走上摔跤擂台,源自父親對女兒霸道專橫的宰制。後來,父親的夢想更成功移植到女兒身上;這邊廂訴說女性如何擺脫男尊女卑,那一邊廂讓女主角在父親期望的模具中成長。
電影更將女性行徑與放縱墮落連繫起來:女主角開始留長髮、打扮時,比賽成績一落千丈;但一剪掉長髮,便百戰百勝,彷彿只有捨棄女性身份,才可以成功。當然,這可以用「剪掉煩惱絲」、修心養性,或是方便練習來解釋(但其他國家女性選手也有留長髮的)。然而,最致命的是,女主角排除萬難,獲得國際認可,到頭來還不及父親的一句承認!即使奪得國際冠軍,沒有父親的認可,根本沒有意思——女主角由從小到大,都活在父權思想的陰影下,從沒逃出過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結構,卻自以為主宰人生。這到底是電影「有意為之」地諷刺印度式平權,還是「當局者迷」?
從熱血運動電影的角度來看,《打死不離三父女》劇情緊湊,結構清晰,開局的表現手法引人入勝,是上佳之作。唯一敗筆,就是結尾後繼乏力,過份醜化國際賽對手。運動場上,沒有正邪之分,都是公平對決,但電影特意將對手塑造得囂張自滿(而且其貌不揚),讓觀眾站在主角的一方,實在多此一舉。另外,教練的角色亦不夠立體,既然父親可以令女主角勝利,又可必使手段關起他呢?為了觸發女主角「不依靠父親也可以取勝」、「學成出師」的結尾高潮,教練無奈成為踏腳石。上述兩個衝突處理得較為馬虎,稍嫌美中不足,但整體而言,都是一齣令人印象深刻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