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創意電視廣告、燈箱海報,不禁疑惑:「廣告人的創意,到底是怎樣來的?」
早在80年前,廣告大師楊傑美已提出答案,以五大步驟,概括創意的生成。創意,是有基本原則的,只要熟練程序,就可以生產創意。1939年,這道公式首度發表於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的廣告學課堂,1965年集結成書,成為許多創作人的聖經。縱使時移勢遷,傳統廣告開始沒落,全球營銷模式數碼化,楊傑美的創恴方程式,仍歷久不衰。
生產創意有五大步驟,第一步是蒐集原始素材。靈感源自生活,日常事物全是靈感來源。創作人要養成收集一般素材的習慣,並根據目標產品搜羅特殊素材。這一步看似簡單,卻經常被忽略。當兩件事物看起來沒有明顯不同,我們便認定兩者之間沒有差異。只有發掘得夠深,觀測得夠久,探索到每樣產品與消費者的關係,才算是真正「徹底了解產品和消費者」。
第二步是整合資料。這段時間內,要整合一切有用資料,寫下所有想法,直至靈感枯竭。過程就像不斷挖掘乾涸的井,你必須強迫自己產生更多構思,不能放過任何一滴水。當你筋疲力盡,再也寫不出任何字,才可以進入下個階段。
第三步是遠離創作,讓潛意識工作。最痛苦的時刻已經過去,接下來只要聽音樂,看電影,做一些刺激聯想的事。雖然你沒有實際地工作,但潛意識中,大腦仍悄悄地運作。
第四步,讓創意找上門。靈感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敲門。突然間,腦袋閃過某個念頭,然後你知道:這就是了。最後一步,只需要修正創意,用於實際用途。
我花一杯咖啡的時間,讀完畢這本書,謂然一嘆。最近,我為某項產品構思銷售文案,閱讀大量資料,抱頭苦思,幾乎投降之際,洗澡時靈機一動,想到空前絕後的點子;過程,令人震驚地與上述步驟如出一轍!楊傑美的論述簡單易明,一矢中的,將飄渺不定、難以捉摸的創意,勾勒成一套理性化公式,即使相隔半世紀,仍歷久常新。
這樣看,創作似乎順理成章,一氣呵成。然而,最令人苦惱的卻是最後一步——修改創意以用於實際用途。如何修改,怎樣修改,楊傑美沒有詳細描述;可能是小加小減,也可能是大刀闊斧的更改。將創意搬到商業世界,便會形成創作人與客戶之間的角力,令作品面目全非。客戶選用的未必最有藝術價值;最有藝術價值的,未必能掙錢。創作的好與壞,沒有劃一標準。
楊傑美亦提出一點,令廣告文案人醍醐灌頂。「在教育廣告人時,與其將語言當成修辭學來研究,不如把它視為情緒的象徵。」不少文科出身的撰稿人習慣雕文琢字,將重點錯放在遣詞用字,一時忘記廣告的本意:牽動情緒,引起共嗚。文筆通順固然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傳遞訊息,拉近受眾與產品的距離。
創作的原則是將舊元素重新組合。越看到事物之間的關連,越能創造更多新組合;方法,就是靠日常生活的不斷觀察。許多創意看似簡單,實際卻是無數經驗的累積。有一間殺蟲水公司的平面廣告是這樣的:一張空白的五線譜,標題寫著《大黃蜂的飛行》,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音符往哪裡去呢?原來全都掉在畫面底部,像黃蜂屍體般堆積如山,旁邊放著一支殺蟲水。古典音樂與殺蟲水風馬牛不相及,但創作人憑古典音樂的認識,從著名樂曲《大黃蜂的飛行》入手,找到兩者的關聯。因此,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在哪裡尋找靈感,而是學習生產創意的方法,掌握創意背後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