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讀者相信都有過進入銀行被了解投資需要的經歷,部份甚至曾經投資過基金,由風險問卷調查至到基金買賣的複雜流程都感受過,一字一字的錄音、一句一句的對白,談產品一小時、錄音又一小時,錯了還要補錄,很多客戶經理都為了應付錄音的要求,直接要求客戶只回答「清楚、明白」。筆者想分享一些讀者應該注意的陷阱,在此先作解釋,希望大家真的清楚明白。

陷阱一:亂填風險取向問卷
銀行職員提供一份簡單的問卷,要求客戶只需要隨便填寫答案,說只是銀行系統的資料更新,了解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但往往只希望客戶填寫高一點的風險取向,真相是他們是一定要按照風險程度而作出相對的產品推銷。客戶應該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去填寫問卷,當然想了解銀行多些投資產品則可先填寫高風險,畢竟最後的投資決定是自己的。很多的銀行在網上亦可自己填寫,不一定要在銀行職員面前。

陷阱二:「風險承受聲明」
很多銀行的名稱亦有點不同,總之就是一份確認自己願意承受更高風險的產品,代表所有的產品認購都是自願性質,而銷售人員已經按客戶的風險能力提供相關的建議,亦建議過此產品其實不適合客戶,因此代表客戶認購此產品是與銀行職員無關。一般客戶經理均會夾在一堆要簽署的文件中間,輕輕帶過重點,要求簽署,客戶一定要凡事問清問楚,不可以對聲明的內容不明不白就簽名。

陷阱三:避開提及風險
客戶經理在提及產品時只會講出產品有多好多好,絕少提及負面資訊,絕可能地避重就輕,只會強調過往記錄有多良好或者產品與大公司表現掛鉤,不會正面解釋風險。要知道投資涉及風險,產品價格可升可跌,在作出任何的投資決定前,客戶還是先參閱有關產品的說明書為妙,就算客戶經理不主動披露,客戶亦應該主動地問,凡事問清楚,每一樣產品亦會有其優點缺點,不要只著眼於回報率。

其實經歷了金融海嘯後,證監會與金管局的要求已經愈來愈嚴格,一方面要就產品風險回報與客戶配對,一方面又要兼顧客戶的投資目標、風險取向、財政能力等,加上多項的文件記錄與錄音,留個七年的記錄。客戶經理要跳過一些流程方便推銷的話,是絕對需要客戶的配合,所謂孤掌難鳴,時至今日如果還什麼都不了解就簽署銀行文件的話,只會助長更多的客戶經理繼續跳過程序。

下一期亦希望為客戶經理們來個大平反,有時候客戶經理在這複雜程序上,亦會遇上不少的辛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