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近日在荔枝角某間公司工作,至於公司名稱就不打算公開,免得自揭身世,但首先簡略介紹一下香港的製衣業吧。

上網一查,發現香港製衣業起初於二十世紀初,當時製衣廠這個概念尚算新穎,看準戰爭時期這塊大餅的商人們,紛紛投身於製衣行業,而製衣業亦隨著服裝潮流而變化,

70,80年代是製衣業輝煌的時期,即使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也能猜想到,得到一份製衣的工作,就有了生活的保障,更何況是當時艱辛的大環境,所以可以說,

製衣業是當時香港的「金融業」,因為美國也曾經向香港棉織品實施配額,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但原來製衣業也有「金融風暴」,隨著香港飛黃騰達般的發展,地價以及工資不斷上升,換言之,生產成本也大幅提高,再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因此製衣業的生產線漸漸向北移,

就像男人的髮線一樣,有的,成了禿頭;有的,成了地中海,那我猜,荔枝角以至長沙灣一帶,必定是香港製衣業的「地中海」了。

每天都要擠進狹隘而多人的車廂,早上都能看到街上的行人紛至沓來,走進一幢幢大廈,似乎要為了當天的工作而準備,周而復始,就像紗布機般,編織著生活的一絲絲,

我看著身旁的同事,正全神貫注地處理手頭上的工作,這令我不禁聯想到,三十年前,她們是否抱著滿腔熱忱而踏入公司的大門呢?

說實話, 除了使用由程序員編寫成的程式外(程式亦相當古老),公司處處遺留著八十年代的影子,只是「桃花依舊,面目全非」而已,

我疑惑著公司是否多年不曾干擾著工序的流水線,因為在我這個初來乍到,匆匆掠過的旅客看來,工作效率是甚低的,時常因為一項突如其來的要求而弄得整個部門雞犬不寧,

工作少的時段還好,有時候一單接一單,真不知道該先處理哪一項,常殺得我一個湊手不及,大失方寸。

隨著工作期的縮短,從一開始對工作的熱衷,到漸漸產生厭惡心,再習慣工作內容,厭惡感已沒有多少了,但總感到缺了什麼,也許是追夢的過程,

因此部門負責人問我去留意願時,我也只是笑笑,說要考慮一下,似乎她早已習慣人們這樣的回覆,一副釋然的樣子,但眼底下是否隱藏著些少的惋惜?

我不敢去想,我怕自己會因為這個原因而留下來,但這不是我的原意,因為我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其實,很多事情就像頭髮一樣,你不去好好保養及呵護,它便會悄悄脫落,離我們而去,製衣業的崛起是一個時代的驕陽,也是老天爹給我們的一個玩笑,

時機到了,便把它收回,也許還有一些殘餘的光澤,安份地扮演它的角色,最終有一天,金融業也會成為香港的夕陽光景,到時候,我們會擁有著什麼,同時,又會失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