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輪迴》
  
  
  一些較為敏銳的人可能會發覺到,自己或身邊的人總是重覆地犯著重一個錯誤,每一次受到傷害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
  
  有些人會將這些「缺陷」稱為「人性」,彷彿人性就是一些非常骯髒醜陋的東西,只有被稱為「藝術家」之類的無恥之徒才能夠將之進行批判式的或崇拜性的或只是中性的描述。
  
  
  一些較為敏銳的藝術家,能夠很準確地刻劃出一些所謂「人性」加諸於人類思考或行為上的影響,尤其是當「人性」突然膨脹,反壓著理性而主宰著人類的行動而導致悲劇或喜劇產生的時候。
  
  為了對這種敏銳和表達這種敏銳的能力作出表揚,有某些人會頒給這些人諾貝爾文學獎,或Crystal Prize等。
  
  
  但是,對於這種所謂的足以自毀和毀滅他人的可怖「人性」,到達為甚麼會存在,存在的目的是甚麼,本人在藝術作品中所能夠得到的解答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說,藝術家們似乎並不熱衷於解答這個問題。
  
  
  哲學家也甚少於涉及人性,他們最喜歡做的是試圖把人類的「理性」理性化,把人類的思考想像成某種摩天大廈似的建築物就已經夠忙了,根本沒有空餘的時間去正視甚至承認人類非理性部份的存在。
  
  
  有關「人性之源」的問題,只有神話和宗教或之類的東西提供了寓言式的似是而非的解答。
  
  似是而非的理論是很吸引人的,因為人們憑藉這些好像有點弦外之音的以兇惡父親或會說話的動物作為主角的故事,會以為自己已經稍稍了解到甚麼是真理。
  
  簡單來說,我們樂於以一種較有娛樂性和恐嚇味道的「模糊」,取代另一種抽象的和令人不安的「模糊」,這樣我們便會自覺很聰明和已經得救,可以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真理向別人炫耀和作出逼迫。
  
  
  本人根據數年來看過的幾本類似宗教的書藉,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的累積,亦試圖對「人性之源」作出似是而非而又自以為是的解答。

  
  本人厚顏無恥之極,除了斗膽模仿天才小說家馮內果的語氣外,竟然還試圖從解答這個問題來拯救人類。甚至連本人亦對自己的妄想汗顏...
  
  來了...
  
  
  你有沒有想過,令你不停地在愛情路上失敗、在人際關係上受苦,屢屢又遭命運殘酷地愚弄的,其實就是自己?
  
  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令你如此苦痛的「懸在半空」的感覺,會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折磨你?我是說,你有沒有想過這些事件「重覆」的原因?
  
  每一個人「重覆」的痛苦是不同的。有些人不停地結交上負心人、有些人不停地信任的人欺騙金錢、有些人越想得到自由,身上卻越來越多束縛...。
  
  但我的「重覆的痛苦」未必會發生在你身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所屬的「痛苦的原型」。我們不難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同屬一個原型的人,但大部份人都不能從別人或自己親身的經驗中得到教訓。
  
  
  為甚麼?因為人在受苦時,甚少會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他們總認為自己沒有錯,錯的是別人,而結交到那些人只是運氣不好,下次便會不一樣。
  
  你有沒有想過,「痛苦」的感覺為甚麼會存在?痛苦是生理或心理受傷後神經或內分泌系統「告知」大腦的訊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痛苦的意義,「警告」是多於純粹地「告知」,更加不是你想像的「懲罰」?
  
  「警告」的訊息,是叫你不要再犯同樣的錯了,否則的話傷害一定會比現在更深,而且不保證能夠復原。
  
  「復原」。
  
  我不知道自己所喚起的問題和提示是否夠多,現在容許我對「你為甚麼生存」和「你為甚麼總是碰到同樣的倒霉事/人」作出一個假設式的解答。
  
  物質世界是一個用來給年輕的你學習的地方。我們都是一些不完全的東西,總是渴求著重新得到完滿,所以我們總是會感到空虛,需要追求點甚麼。
  
  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東西都是不同的,這視乎有多少東西是你已經學懂了,有多少東西你還沒有學到。
  
  
  所謂人性的醜惡,其實是說在你的內心中,那不完全的部份。
  
  空虛感令你覺得不舒服,但你不知道該如何去滿足它。
  
  你摸索,試圖用自己認為對的方法,爭取某些東西填充進去,那爭取的手段可能會傷害到人,你取得的東西可能並不是屬於你的,但你的確在短暫的時刻得到滿足了,
  
  而且為了持續這種滿足感,你必須持續地傷害別人和自己,去取得更多那其實並不是自己所需的東西。
  
  諷刺的是,我們通常會放些正正相反的東西進去。
  
  
  這就是我們當中生活不快樂的人所一直在做而且現在還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一生的課題,就是要了解,並完滿一個(或多個)我們缺乏了的空洞。
  
  對有些人來說那空洞可能是「獨立」,因為他們總是因為過份倚賴別人而遭別人出賣;
  
  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付出」,因為他們總是因為過份要求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公平」而遭別人「不公平」的對待,並不知道對方其實有著跟自己同樣的不滿,同樣覺得自己對對方已經付出得太多;
  
  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節制」,因為他們總是因為過份沉溺於肉體上的歡愉,而失去了很多寶貴而真實的感情。
  
  還有很多很多原型,我不是心理學家所以不想再舉例下去了。而且Joseph Campbell所收集的例子已經夠多了。
  
  我自己,則有著上述的三大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