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之後要面對生活,好像很多事情有了什麼改變。簡單地說就是理想主義轉成現實主義。我在大學後期早已明白,理論不切合實際,最終只會鬧出如按圖索驥般的笑話。所以我那時選擇不去上課,而是在其他地方學習,如交友、工作、旅行、學習課外書。畢業後的想法,更加堅持如此,所以書一樣看,只是有點變化,從虛無的文學、宗教書籍、理論物理、純粹數學變為社會學書及經濟學書。

二十一世紀初最為坊間熱議的最暢銷書是《富爸爸窮爸爸》,它反應現實情況,評擊固有思維模式的問題,一個十多年的教育制度,不斷教育各種技能但卻沒有教導人如何理財;家庭教育是固化的上課考好成績然後工作。這是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失敗。

其實只要我們細心留意身邊會發現,貧困的人是勤力工作的人,富有的人大部分時間是輕鬆的,這不是一個公平的現象,而問題是世界各地政府收稅針對的人群是中產階級。懂得利用法律與會計,這是非常重要的。法律等於遊戲規則,會計管理金錢流動。作者清崎曾經宣布破產,讓民間再次懷疑其理論,其實清崎正正是利用了法律與會計,明眼人一看即明。

但《富爸爸窮爸爸》系列面世多年,也不見富人數量上升,這是人性中的惰性使然,真是一大諷刺。當然通往富貴的道路是可以被阻塞甚至被人為改變的,這世界從來如此。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一本爭議性很大的書,我認識老一輩的富裕人士常常說起這本書,於是也看了起來。書很厚,有一定經濟理論,幸好受了多年數學訓練,很多圖表都輕鬆理解。那書的好處是收集了各國歷史上的經濟資料,作大數據分析,所以具預測性。它提到人在二十一世紀要致富的最佳方法是財產繼承,或等待新一輪大事件後,重新洗牌。

不過《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缺點是資料不全面,例如亞洲如中國、南美洲、非洲的資料顯然非常貧乏,所以我認為它只反應了歐洲及美國的經濟。但問題是二十一世紀已是超全球化年代,所以書中有一部分分析是明顯不合時宜及不準確的。

資本主義最大特點之一是財富不均,長久形成貧富懸殊,這問題很難被自然解決,政府卻也難以插手,因為富人勢力之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長久來說,造成社會動盪是必然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一本有長遠眼光的書。

而我最大的得著是理解到兩個概念其實是同一個概念,原來經濟與政治是掛鉤的,兩者不應被分割作獨立討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內有略寫一個文學故事《高老頭》,因為它常常被提及,所以我連帶關係也看了一遍《高老頭》。《高老頭》為法國人巴爾扎克所作,是大作品《人間喜劇》其中一個故事。內容有兩條線組成,一條是一個年輕大學生拉斯蒂涅到巴黎求學最終棄業、一條是高老頭被女兒利用榨乾所有財產。

拉斯蒂涅原本是一個純真善美的大學生,花了自己一家人的積蓄從鄉村到巴黎攻讀法律學位,打算以知識改變命運,幫助家庭脫貧。後來目擊了高老頭的慘痛經歷,加上神秘人伏脫冷一直教唆,伏脫冷說的話很有意思,他認為「一個大學學位不代表什麼,最後實習、正式工作,過程中其實競爭很大,不論在學業上,還是在工作機會上,而且你必須考慮你的對手難免有家底、人脈,所以競爭力會更強。順利而得志的,由實習到正式工作到大法官,過程最少十至二十年,但這是最樂觀情況。」

他反映了以學位改變命運是痴人說夢,是不現實的。而作為替代方案,是「充大頭進入上流社會,認識上流小姐然後結婚,以正當形式(決鬥)殺掉其兄弟,以此繼承女方家產。」

拉斯蒂涅一開始是嗤之以鼻的,諷刺的是,他最後實行了。因為他見到高老頭,一個友善、勤奮、和藹的老人被逼死,他那充滿熱誠的心就冷了。

社會總是使人心冷,這是自在永在的定律。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予《貧窮的本質》的三位作者。他們走進不同第三世界國家,做予大量對照實驗,從飲食、醫療、教育、就業/創業、政策分析。而從他們的行為表現中我們很容易發現
窮人的特有特性:缺乏遠見、缺乏理性、缺乏自制力。當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源,窮人只會世襲式貧窮而無力逃脫貧窮循環,這是我對貧窮的定義。

當然,中國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也是無可否認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精英其實很多時候有反人性的特點。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就說過,每當上帝需要一個人解決當前社會問題,衪會把一大群人放進貧窮中,堅持到最後的人就是那個可以解決問題的偉大的人。
名人傳記《喬布斯傳》在閒暇時間不妨看看,這書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乘搭交通工具時看的。寫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的故事。其實在創業初期,喬布斯表現的是一個銷售員,而不是一個技術員,生產部分總是由他的合伙人包辦,他只是負責找買家。這一點與《富爸爸窮爸爸》所說的是吻合的。其實整體上而言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畢竟年代不同,勵志成份也少,但我在他被蘋果公司開除後東山再起,成立Pixar公司這點是很讓人感動。人到高處直墜谷底,仍能重新振作起來,實在很讓人尊敬。不過喬布斯刻薄他的員工、朋友,就沒什麼可敬的了。

不過我要明確指出一點,名人傳記盡量少看為妙,它宣揚成王敗寇,加之隱惡揚善。而且他傳融合了作者的見解,作者水平不高,很難理解名人思維,這塊空格子就會由作者的想像及自我理解所填補。尤其是政治家、商人的心理,作為作家的理想主義作家又怎去理解他們的行為?

工作上要進修是很常見的事,我有幾位朋友就因為工作關係而以半工讀形式報讀碩士課程。荀子《勸學篇》就說過「學而不可以已(止)」。只是因工作需求而學習與自願性學習相比較,我更欣賞後者而已。
總而言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聰明,明天的自己又比今天的自己聰明,在我看來,那一天算是達標了。我每天都是以此為目標的。

我在工作上也需要學習,也許內心不喜歡,一直學不快。我為了應付工作而看了幾本攝影用書,連書名也記不起來,大概內容是教授商業用照片的拍攝技巧,構圖、色彩、燈光等,當然紙上談兵也會有幾分領悟,但最後還是放下書本實際看別人與自己拍攝吸收經驗。

看書的缺點在於沒法擁有體驗,很容易產生理想化思維。世界上很多人飽讀詩書但一無是處,中國人叫他們「孔乙己」,他們不是不努力不聰明,而是世界被書本局限了。

知識是死的,沒用的,我們可以知道,但不可以運用。要把知識靈活運用,需要大量的體驗與經歷累積,這時候知識才會蛻變成智慧。

所以閱讀只是過程,我們的眼光不能單純停留在書本上,要放眼世界。

有一次因為一件產品的名稱叫「秘密花園」,為了賦予它故事,於是去看柏內特的英國兒童小說《秘密花園》,乖戾的瑪麗找到了通往秘密花園的鎖匙,在那裡認識了開朗的迪肯,一起開墾荒廢的花園。在勞動中瑪麗由孤僻變得親切可愛,然後又把悲觀的少爺柯林引進了花園。三人在花園一起生活,原本蕭瑟的花園被三人治癒了,成為了生機勃勃的世外桃源。而秘密花園,也治癒了三人的心。
我很喜歡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總是會治癒人心。

還有一本書寫人與自然的名作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個勞動階層奮力工作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老人的堅強不屈:「一個可以被消滅,但不會被打敗。」我們又看到老人對這個世界的無力感:奮鬥成果被大海無情奪去。

大自然是美麗的,但同時也是殘酷的。

海明威寫的是一個古巴漁夫的故事,反映了當地人的勞動階層的生活,也讓我對古巴史產生了興趣。學習古巴史一定要讀美國史。

因為一個漁夫讓我想像到北冰洋的世界。

讀史書我是不推薦正常人讀的,如果單純想知道歷史事件、人物,更不應讀史。文妖太多、腐儒當道,順著他們的心思去讀,會把自己弄笨了。可以看史的人內心要有很大的定力,吸收別人論點的同時不被影響屬於自己的思維。

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去測試自己可否讀史:你問問自己對於社會時事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還是道聽途說、羊群心理。

歷史人物、事件意義不大的,因為真相難辨。但人性相通。看歷史對我而言是一種練習,去看時勢、明是非、通人性。在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我遇上如歷史人物般在這個時局下,我會做怎樣的選擇。

司馬光的《 資治通鑒》記載了中國約1400年歷史,同文化同思維模式,是我一個很好的練習書籍。司馬光寫用了19年,柏楊譯用了10年,我看用了1年。我閱讀速度其實比一般人強,但每天投放3小時閱讀,仍然覺得緩慢,這套書是我暫時人生看過最久的書。

有一次與一位老先生說起我在看這本書,他提點說,看完後把那些歷史人物和事件全部忘掉最好,這樣可以更加融會貫通,而不拘泥於記憶。可惜我資質有限,劉邦、曹操、苻堅、李世民等人,在我內心揮之不去。

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領導,優秀的領導往往有一點強烈的凝聚力,抽離地說,我們可以說成是獨裁。歐洲歷史上統一全歐洲的有三個,羅馬帝國、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納粹希特拉。如果有人說希特拉是禽獸,那麼那個人的世界是狹隘的、思想簡單的。時代的變遷,往往不是人力可逆轉的。
歷史是殘酷的,時代是不可逆的。

《拿破崙傳》是一本很有趣的人物傳記,因為它的作者是一個德國人,只要我們內心有定性、有明辨力,這本書是可以一看。舉例說明,在當時,如果你說拿破崙是英雄,那麼你是法國人,民族意識強烈;如果你說拿破崙是禽獸,你就是法國人的敵人。一切在乎角度,所謂對錯,放在大尺度的歷史上,你也說之不清。

拿破崙重攻伐,輕外交,這就是為了取得小利而拋棄大利。妄想戰爭必勝以定天下,然而用兵的變化面對無限的慾望,這就很危險了。強軍壓境,歐洲恐懼法國卻不順服法國,繁榮強大的背後不過鏡花水月,沒辦法長久是必然的。任用親信,拒絕忠言,這不是盲目的起點嗎?拿破崙的法國𣊬時而起,卒然而殆,難道不是應該嗎?法國曾經統一歐洲,法國人應以此為傲,亦要以此為恥。而拿破崙的領袖魅力,讓士兵甘心為其賣命,所以法軍無敵於歐非,他是一個很好的將軍,不是一個好的皇帝。
在歷史裡追尋真理,彷彿沒有盡頭,美國史的源頭與英國史、法國史密不可分,英法史的源頭又與意大利的羅馬史相關,羅馬史的源頭來源於希臘史,時代總是不可分割的,也讓人感到無力。我追求到歷史的盡頭,找到的到底是什麼?

人最愚蠢的事是去求真,因為人生太短。

要看過去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還是透過近代的《國富論》連結到《馬克思主義》去想像未來?但沒有過去的事件就沒法深切觀察未來的事件,但知道了過去就可以了解未來了嗎?時代總是佈滿隨機性。

我們身處的世界,總是虛無,但又真確。

當然,在樂觀主義者的眼中,上述的思維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追求知識、每天自我更新,見證自己不斷進步,這一點就是實在而真確的,並無半點虛無。只是我要不斷地提醒我的讀者,知識的吸收不止於閱讀,單純的閱讀太過狹義,也流於表面。我們學習不是以知識孤立世界,而是去更了解世界,親近它、了解它、與它做朋友。多去旅行、多看新聞、多與朋友溝通,對自己重複乏味的日常生活認真對待,而不是馬虎地得過且過。

我寫這個系列的意義,重點就是在此。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