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說過,浸大與城大之間的距離,並不是那條窩打老道。至於答案,有人說是那種差之千里的校園設計;有人說是女同學臉上妝容的厚薄度,也有人說是浸大沒有被寫進歌詞裡。我沒有思量那個答案,回想起來,在那些念大學時光裡,有一段時候,經常遊走於浸大和城大之間。
有關浸大的二三事,我的確有兩三件事,仍然有點記憶。因工作關係,也不時探訪浸大,不約而同地,每一次都是回到舊校(善衡校園)。喜歡在查濟民教學大樓看着天井型設計的建築物,地面半月形的小花園,以及牆上的壁報板,總覺得那個地方是最像中學的大學校園,卻又有着一種不能言諭的文化氣息。曾經在那個地方面試中文系,用《文心雕龍》闡述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雖吸引到教授提問,但最後還是名落孫山。
有一個朋友,以前讀城大,他的女朋友就讀浸大,他們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這麼近,那麼遠。有時候一堂空堂,男生會走十分鐘的路,到浸大的餐廳與女朋友吃一個下午茶,然後又會走十分鐘的路,回到城大上課。
女生喜歡浸大那種樸實文化,男生卻嚮往又一城市大學那種模糊,兩個磁場相異的人,其實才會特別互相吸引。他們喜歡手牽着手,一起走窩打老道。雖然位處同一區,但大學之間的步程有十多分鐘,兩間大學的情人牽着手走完那段路,在學海生涯裡,會是一段不錯的回憶。
再次獨個兒沿着窩打老道一直走向浸大,抬頭是藍天,極目處是獅子山,行人路上學生穿梭不斷。在通往浸大的窩打老道上,還有很多長得不錯的年輕女生,不難從她們的打扮及氣質上,分析出她是浸大生,或者說是直覺也不差。與城大校園內夾雜許多外來者不同,浸大校園裡的女生,大概有八成半都是浸大的。
常說浸大,讓我想起一個朋友跟我開的一個玩笑,我當時問她,「你點大架?」她思量了一會,回答我:「我浸大架!」
至於是浸什麼大的,我也沒有考究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