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看電視上運動員在比賽中對身體靈活運用,瀟灑自如,對勝負的追逐與打拼,往往也激起我內心世界的一絲波瀾。但波瀾壯闊點到即止,憑著三分鐘熱度出外做一會兒運動,又回家對攤在床上對電視上的運動員們指指點點起來。

這現象在足球、籃球、棒球這類運動上最常見,「媽啦!這球三歲小朋友也打得比你好!早知道我來打!」這是我常說,也常聽的說話。其實能夠上電視的運動員水平是相當高的,所謂高手過招,差之毫釐,局外人很難了解當時的情況。

我認為,做運動的魅力是,一個人對一樣東西的堅持不懈,不斷突破自我的成就感。簡單而言就是一種自我滿足,自我肯定。

我小學時最愛踢足球,常常到屋邨樓下去踢,初時與朋友踢,慢慢聚集屋邨的同齡小朋友一起踢,原本不認識的大家玩著玩著就熟絡了,以後每逢週末就成了習慣,我記得那時候大家也沒有電話,但就是會在差不多的時間自動在球場上出現。我不記得最初彼此是如何聚在一起的了,正如我也記不起最後是怎樣走散,我們自此就沒有再聯絡。我只知道那時候是我童年時最快樂的日子。

後來小五小六時抱著對足球的熱誠加入了小學的足球校隊,參加正式訓練,但用屋邨水平的三流技巧與外面的精英比較,實在相差太遠,後來花了很大力氣也沒辦法參加正選球員,只能在場邊坐冷板凳,很快熱誠隨著小學畢業而消失了。

進入中學,那時教我數學的男老師是一個很風趣的人,很受同學歡迎,而他兼任羽毛球校隊領隊,所以我也去參加選拔,頭一次落選,第二次再選已是中一將完。

吸收了上次經驗,我發覺球隊考核的是基本的發球能力與高遠球回球能力,所以我在發球時展現了兩種發球技巧,高遠球穩定,於是合格收錄,趕上了球隊的暑假訓練。

只是如今想來,沒想到一進校隊,就是6年的訓練生活。每逢星期二、四放學後訓練3小時,星期六加操,已是常態。初時體能訓練、肌肉訓練、技巧訓練是頗高強度的,所以前期很多人離隊,同期四五個人,一年後剩下來的只有我一個罷了。

但隨著訓練的適應,接受不同比賽,數年重複下發覺自己沒有多大突破,一直停滯在普通水平,就是說只到可以欺負新手的層面,遇強必輸,而且師弟水平漸漸追上,讓我產生很大壓力。而且公開試漸近,所以對羽毛球的投放時間更少,也就打得更差,後期索性訓練也不去了。

大學時已經沒接觸一段時間羽毛球,忽發奇想就聯絡了中學時的教練參加他的集訓。重新訓練深感體能一去不返(反映我大學時期縱慾過多),連師弟們也追趕不上。於是從此放棄,再也沒有接觸過羽毛球了。

如今我去回想我羽毛球的問題,第一是穩定性不足,代表基礎訓練不足;第二是缺乏節奏感,收放不自如,導致動作不靈活。

我上的大學課程其中之一包括要接受體育訓練,一共10小時體驗,必須出席。我那時申請太遲,只剩下爵士舞選擇。第一次上堂早到,活動室內是一位帥氣的男教練等候,正與他攀談幾句間,發現進來的全是女生。原來爵士舞是女生舞,同堂30人,只有我是唯一男性,而最讓我尷尬的是,我對跳舞一竅不通!

隨著教練的舞步學習,當大家跟上並嘗試使舞蹈更為輕盈悅目時,我仍在記憶動作次序,所以展現出來的舞蹈多有疏漏、動作生硬、又跟不上拍子,最讓人頭痛的是課堂到最後有獨舞時間,讓學生盡情表現,在我眼中可以算是獻醜時間,跳完女孩子的眼神怪異,嘴角似笑非笑,我實在感到難堪。後來向同班同學與教練請教,他們一致認為我的動作過份生硬,需要學會放鬆。我內心苦笑:在眾位美女與專家面前,我怎放鬆得了?

於是不久轉換了另一種運動,偏向男性一點,學打功夫,詠春(詠春其實是女人拳)。教練是一個魁梧的中年男子,也沒什麼肌肉橫生,但有一種剛實精幹的感覺。同班同學男女比例差不多,減去了不少壓力。

詠春寸拳,精於短打,只擊中路,最高超的技術是連消帶打,就是防禦的同時反擊,聽上去很強,但未見教練示範過,所以窺探不到其精髓。而我們做的練習,就是練一套拳術「小念頭」,在我看來就是耍功夫,而不是打功夫。然後學一點詠春技巧,印象中有黏手、解手。而黏手在我眼中,就是兩個同學在伸手一起劃圈。教練說是擋格功夫,但試問一個華人面對一個外國人,一拳快拳打來,假設我們有反應施展黏手,但真有勁力化解強而有力的一拳嗎?

解手是化解當我們被人捉住手時的困境,就是對手用手捉住我們手臂或手腕時,他手拳成環狀握緊,四指扣著,大拇指施力以此捉手,但環不是閉合環,開口處正正是在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指尖間。我們只要找到開口處,然後向開口處用力衝出,就很易掙脫。

我在練習解手時忽然轉念一想,如果我捉人時他嘗試在我開口處解搏時我把手腕一轉,轉移了開口方向,別人不就沒法解手了?立即嘗試,果然如我所料。正當眾人如預期成功解手時,我的對手總是解不開。這引起了教練的好奇,親自看了一次那同學失敗後,立刻明白我動了腦筋,於是請我出來,讓他來解一次手。

一如既往,他轉動手腕,尋找我的手指開口處,我也轉動手腕,不斷轉我的開口,相持不久,他失了耐性,於是催動肌肉,無視技巧,用力一掙,把我手指一震,他就成功解手。

「各位請看,面對這位同學,我還是可以用詠春的法門解手!」教練洋洋得意地說。

「這不公平!你只是力大,沒什麼技巧可言!」我立即反駁。

「發力的法門,也是詠春的技巧!同學請回隊中。」

「人類會發力原來是詠春發明的,失敬。」我一邊走回隊伍,一邊嘲笑。

這教練也是個小心眼,被我拆了台子懷恨在心,於是遍了一大段故事,要讓同學感受一下疼痛,於是第一時間請我出來受他一腳,一腳踢在我大腿上,我立即眼冒金星,痛處瘀黑了一個星期。

我認為對人格鬥第一判斷條件是體形上的,因為體形反映力度。如果我們的對手體形比我們強多了,我們空有技巧,在力度上也是比不過去的,所以強弱懸殊,我們不如學逃跑功夫。而所謂技巧功夫可以運用,我認為只在於兩者體形相當。同樣地,當我們遇上比我們體形細小的對手,基本上純用蠻力已可取勝,除非你外強中乾。

而弱小的不會欺負人,勢均力敵的難遇,最愛找人麻煩的往往是體形魁梧的人,那麼我們花時間去學的技巧就顯得乏力了。更落井下石一句,就是花拳繡腿,華而不實。

事實上在現今國際拳賽中,最被人推崇的拳術是泰拳,泰拳有很強的抗打力,能夠受到很多痛擊而不倒。而相反中國的拳師用傳統武術去應戰,數拳即倒,花不到5分鐘。所以中國舞術往往只停留在電視、電影上,施展拳腳讓收看者眼花撩亂一番,而不是在賽場上讓對手眼花撩亂一番。

上完十堂詠春體驗堂之後,從此不浪費時間接觸中國武術,我不花時間學沒有用的東西。

單車、游泳是很基礎的運動,很多人很年輕便會,但我卻很遲才學。

我在中四左右才接觸單車,那時朋友們約單車遊,我便硬著頭皮去。一路上朋友不斷灌輸踩單車的技巧,七嘴八舌,來來去去就是不要怕,跌了再試之類,我便一一唯唯諾諾,眾人於是歎息,生怕我會拖累大隊。

借到車子後試踩,發覺不會向前後跌,只會左右跌,那麼解決左右的方法核心就是平衡。平衡的重點不是身體某處發力,其實很簡單,讓車子一直向前進就可以了,這是物理學上最簡單的慣性系統。所以學踩單車的核心不是什麼不要怕跌,而是不要怕向前衝。

我領悟到這個道理由接觸單車到成功踩單車用了不到十分鐘。

向前學會了,接著就要學轉彎、下坡、上斜,正當朋友想教時,我統統不學,我說太麻煩了,了解核心即可,其他多餘的不必盡學,不學不是我學不會,而是不用學。於是一到轉彎位、坡位,統統下車處理,氣得朋友們哇哇大叫:「聰明的懶鬼!」

游泳則是我大學畢業後在希臘時學的了。希臘近海,就是著名的愛琴海,沙灘很多,駕車隨便找個渺無人煙的沙灘不是難事,那時每逢週末就找一個新的沙灘消遣,太陽傘下,躺椅上,一本書,一杯酒就是一天,有時倦了,就浸一浸海水。於是我的朋友就看不過眼,把我趕到海中學游泳。
我怕腳碰不到地的感覺,無依無靠,很沒安全感。但朋友卻說要到深水去學會學得比較快,我就膽戰心驚地走出水深處,他在一邊看著,我就半浮半沉地學。

一開始學浮。

「身體放鬆,全身伸直,不要弓起身子,秘訣就是如此,非常簡單。」朋友雲淡風輕地說。
我面向上,略略向水中一攤,腳一離地,立即嚇壞了,急著把身子打豎,但失了方寸,腳找不到地,手腳亂抓,溺水了。

朋友拉我上岸,先讓我鎮定下來。

「不要慌張,要有勇氣去適應腳不觸地的感覺。」

「在淺水區學游不行嗎?」

「不行,在深水區才可以學會,我們學游泳的都是這樣的。」他很堅決地說。
略作休息,我深吸一口氣,又走進了深水區。自我鼓勵一下,又向水中一攤,腳一離地,心中又是一陣慌張,但強忍慌張,強逼自己伸直身體。結果太緊張,身子弓了起來,屁股朝下突出,自然帶著身體下沉。這次吸收了教訓,確定了地面位置,踏實了地,自己直立起來,雖然吃了幾口水,但已不需要別人救助。

「媽的!鼻子吃了水真難受!」

「要再試嗎?」

「我先冷靜一下。」

浮沉了一會,自我鼓勵一下,又一次試浮。反複數次,也沒什麼改進,只是鼻子吃水已不如之前般痛,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沙灘上。

「浮的時候最重要是放鬆,甚至不必動,讓身體感受大海,隨著海水的流動浮沉,很有意思的。」他看著一進一退的海浪說道。

「你們學游泳時都不怕嗎?」

「怕吧?我不太記得,那是小時候的事了,沒什麼印象。怎麼浮、怎麼游,我也說不出所以言來,總之一下水就會了。」朋友搔了搔頭。

所以說游泳人類基因裡是懂的,就是差點技巧,於是鼓起勇氣又練。練習多次,已不那麼害怕,向水一攤時逼著自己放鬆,又打直身子,初時略感浮力,正得意間又沉了下去。

我大惑不解,朋友也一樣。

「你再試一次,我潛下水看看你水下的姿勢。」他作勢要潛下水。

於是我又向水一攤,略微浮起,又沉了下去,我有點生悶氣。

「沒什麼問題,姿勢正確,身很直,也沒有凸屁股。」他游上水面,一邊抹著面一邊說。

「所以我天生不會游泳嗎?」我悶悶不樂。

「怎麼可能。」

後來有一次到希臘島上度假,酒店就有泳池,朋友又邀我去游泳。

「走吧,到希臘來怎可以不游泳!」

「我可不會游。」我苦笑著,又有點自我抱怨。

「到池邊玩玩水也好呀!」

我只好答應同行。

到泳池後,他就像一條魚般在水中暢泳,我就坐在池邊踢踢水。

「下水吧!泳池沒有浪,較容易掌握技巧。」他在深水區招手呼喚我。

於是我又抱住挑戰自我的心態再試一次。

「放鬆身體,身要直,只要適應頭浸下水時耳朵進水的感覺就好。」

我跟著做了,但最後還是沉下去了。我沒了耐性,他也一樣。於是他就撇下我一個人到更深水處暢泳了。

我有點不甘心,但也沒用法子,就到水淺區攤著浸浸水,看著泳池旁的五歲小朋友與他父親一同游泳。正羞恥間,忽然發覺,攤著放鬆的下身會被水浮起,然後隨水波輕柔地搖擺,我就了解,其實人天生有浮的能力!下身浮起來了,所以問題出自於上身,於是我又打直身子,放鬆全身,但很快又沉了下去。

再接再厲,反正在淺水區也浸不死人,又把身子沉下去,這次刻意把後腦往水更深處沉去,水立即灌進耳朵,也不是難受,就是很不習慣,繼續往下沉去,直到水都浸著兩頰了,我忍著面上的難受,讓身子打直的同時又放鬆肌肉,像奇蹟一般,身體竟然浮起來了!
我在不到半米的水池中學會了浮水!

我心中一陣竊喜,又試了一次,又浮了起來,於是到水深處再試,一樣成功,我歡呼起來!原來浮的重點是頸部!正如朋友所說,浮的重點是直身,放鬆,但重點是,人的頭部比例大,浮力很強,如果單純直身子沉入去中,頭會獨立浮起來,這點是不自覺的,而且初學浮水的人也會不自覺地抬起頭來,一來避水,二來想瞧瞧自己身體。

但彎曲起來的頭部就沒法與身子成一直線了,所以為了應對浮力,我們要用頸力把頭部重新沉回水中,讓身子保持直線,接下來就是順其自然,放鬆肌肉,自然就會浮了起來。

那位朋友說的技巧,總括而言是對的,但細節說不出來,這很易理解,因為他年少時胡呢糊塗學會,肌肉自然記憶了所需技巧,所以到教人的時候,關鍵處便說不出來。這正如我們小時候所學的東西一樣,學爬,學走路,學寫字,甚至學母語,學價值觀,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的,身體大腦憶記著,就是漸漸形成,自動學會。所以後來如果有好事之人問你:你是怎麼會走路的、你的母語是怎麼學的,你的價值觀是怎樣培養的,你也會剎時間茫然起來,然後笑著回答:總之我就是會。

所以說,技能早學未必一定是好事,掌握了,但未必說得出來、解釋得清,因為溯源很難。

朋友對我的掌握非常高興,於是開始孜孜不倦地教我游泳技巧。

「自由式、蛙式、蝶式、背泳,你想學哪一樣?我建議背泳吧。」

「都不學。」我斷然。就如學踩單車一般,學了最重要的就不肯再學。

「什麼?」他彷彿不相信自己所聽到的。

「不學,我學會浮就夠了,最重要是今後我掉到水裡不會死就成了。」

他搖頭晃腦,對於我的懶惰大感無奈。

近年來大眾流行健身、健美,就是去健身室做肌肉訓練。朋友們都邀請我去,我卻一律拒絕。在我眼中,這是中看不中用的。

其實大多數人喜歡健身當然有健康因素,而我覺得最主要原因是塑造身型,讓身體看上去健康些,有點線條,厚實。如此一來,穿著打扮自然會好看些,更加引人注目。而我比較不注重時尚,自然就沒有了這種需要。

至於健康方面,相比起健身,我更推薦學一種新運動,一是學多一種技能、一種運動經驗,二是讓身體學習肌肉協調,做運動與健身相比,最大差異是健身不會連帶學習肌肉協調,因為它著重於局部肌肉強化而忽略各方面協調性,所以很容易把肌肉練得鋼筋鐵骨,但空有力量而沒法發揮出來。所以我說這是健身的本質:中看不中用。

以羽毛球為例,一個未接受過訓練的人打羽毛球,打一個高遠球是非常吃力的,打三四個就會非常吃力。但對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而言,三米多高的漂亮弧度,飛越整個羽毛球場,來回打三、四十個,毫不費力。

重點不是要多大力氣,而是要有發力技巧。

球一到時,放鬆手臂,然後𣊬間用手腕發力,一剎那的爆發力已經很驚人,如果再加上腰力,一個扭腰,腰力再加腕力傳到球上,打擊出去就有一個極快且有勁的高遠球,當然我們還可以再加上腳力,擊出的球更加強力,更具震撼力。

而擊球的那位專業人士,不過是一個小個子,身形單薄。我那時學羽毛球時的教練是一個老頭子,戴著眼鏡,非常斯文,而且跛腳。我常覺得,如果得罪了他被他一拍打來,恐怕凶多吉少,所以對他非常尊敬。

而同校隊中,大家都是瘦子,沒什麼明顯肌肉量,卻都發力驚人,而且身體靈巧,剛柔並濟。據我觀察,羽毛球球員如此,打拳的如此,跳舞的都是如此,全都是技巧使力,全都著重如何發力,身體協調,而不是單純鍛鍊肌肉。

畢業以後時間少了,但也盡量運動。最近在學習中的是高爾夫球,假日閒暇,租一個練習球道,就拼命揮桿,一連打兩、三個小時,打得手心脫皮冒血。

一根球桿要打中一個小白球,原來頗為困難。慢慢練習如何擊中小球,又飛不遠,很容易變成草地滾球,丟人現眼。最記得初次接觸,我把高爾夫球打成草地滾球時,一旁的七歲小孩打出三、四十米,也算是可歎的了。

後來打多了,身體自然適應,漸漸靈活了,慢慢懂得利用身體轉動發力,如今可以打到八十多米遠,非常有成功感。

其實做運動要到專精,難免重複訓練,重複是很沉悶的,這把很多人的熱誠心消磨盡了。捱過了煩悶的訓練,又要與人爭勝,這又要有很強的好勝心。我接受沉悶,但我毫無好勝心,對勝敗沒有很大執著,這是我沒法成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是我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了解到的。
對我而言,運動是鍛鍊自己,自強、自我超越、自我認同的工具,是對自我的一種追求,所以沒有比較一談,沒有比較沒有壓力,更多的是快樂。在我眼中,運動始終是一種娛樂,自我取悅用的。我覺得一樣事情被用以比較,只會徒添壓力,這與我的目的相違背,結果很超世,很容易受到朋輩的不理解。

最近有位朋友又介紹兩種運動,分別是划艇與攀石,兩項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是怕水,而又是畏高的。

希望各位也可以找一樣自己喜愛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