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真空期,有人問我是否更加清楚自己想走的路。那時想做一個科學家,一個教授,但至於做法,仍然是很模糊。加上文人思維已經植根,性格漸漸狂放不羈,與科學研究,實在格格不入。兩種能力需求的分歧,在表達上不斷產生矛盾,成為了我內心世界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消滅其中一股思維?放棄兩股思維?還是融合兩股毫不相干的思維?

大學第一年基本上是發洩情緒,解放自我。狂歌痛飲,風流成性,不論學業上還是私下的學習也怠慢很多,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學習。大學圖書館是一個很重要的寶庫,即使那時瘋癲亢奮中,仍心知肚明。

基於漸漸加強的叛逆性格,課堂是不願上的,「上課會另人變笨」,是我一直都反對現今教育制度的其中之一個原因,因為在教授授課途中,學生缺乏了自主思考能力,沒有思考能力,就沒有批判,就沒法產生創意。一個沒有創意的學生,只是沒有靈魂的工具。這是我第一次上課後得出來的結論,我們都走進了教授的思維,於是決心不上課。

所以我閒時會到大學圖書館學習,這個習慣四年大學生涯中也持之以恆。而參考書的價值,是詳細解釋了物理學上、數學上的知識產生。分析、推論、檢驗、證明、例子,它引導我去自發產生思考,然後自問自答。當然這樣的自主學習,效率太低,所以考試成績,可想而知。

進入大學第二年後活動量驟降,多了更多空閑時間,所以在圖書館內時間更多。除了理科學習外,也看多了文學類書。不知道怎樣接觸到批評文學的評書,也熱愛起來,看到了中國經典著作的另一個樣貌。

首當其衝的是中國四大名著。
充滿俠義的《水滸傳》成為了權鬥戰場。宋江的惺惺作態,成為了收買人心的手段。晁蓋被宋江架空,最終慘死。一百八將,身份差異很大,有貴族、地主、知識份子、專業人士、做文武官、山賊、走私、小偷、漁民、獵戶、和尚、道士、奴僕、閒漢等,單論草莽山大王就有剖人心肝和酒送食;黑店麻倒旅人劫財殺人賣人肉;地主欺壓平民,目無法紀。如此例子,說一百八英雄俠義心腸,恐怕奇怪。如果說《水滸傳》是官逼民反,是一部反書,但最後又被照安,做了奴才。而且書中提倡報仇,以牙還牙,對待仇人生吞活剝,恐怕過份血腥。書中歌頌的女性,都是帶著幾分男人味的慓悍,書中大多女性,都是淫賤下流。不過黑旋風李逵,實在是一條好漢。直來直往、待人真誠,亂斧向看觀者斬左,實在大快人心。不過即使現實有這一號人物,恐怕我也不敢招惹,除非我有宋江的本領。

記得有本《水滸酒店》,內容極佳,把我對《水滸傳》的理解,再推上一個新高度。

《三國演義》是一部氣勢磅礡的歷史小說,一個群雄間鬥志鬥力的過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劉備手段,與宋江相似,權術之道,全是滿口仁義道德。所謂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怕你義上義,奸上奸。所以在中國創國初期,《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禁書。當然通俗文化下,曹操成了輸家,諸葛亮、關公成了大贏家,都是權術,細心咀嚼,是中國人一貫作風,可嘆!
《西遊記》是反映了中國人宗教文化交融的儒釋道。儒家思想、佛教、道教文化交融而成。所以我們可以見到如來佛祖與玉皇大帝並肩而立,孫悟空調侃東西方眾神。而唐僧師徒關係,就是一個典型中國小社會,所以從言行中透露著忠義孝仁。

童年熱愛的四大名著,本本看超過十次,結果被批判得體無完膚。

童年時也愛金庸小說,結果也被研討書批判。

我們必須承認,金庸武俠小說是具商業成份的通俗小說,單這一點而論,就已足夠否定其文學性,這是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比較。惟獨《鹿鼎記》帶有深意,但絕不及《堂吉訶德》,而且韋小寶運氣太好。《射雕英雄傳》兩位男女主角郭靖、黃蓉,實在太完美,結果產生反效果,太虛假。至於最具商業性的作品,是《神雕俠侶》,結局轉折太大,到了不合邏輯的地步,這是因為當時明報未上軌道,一切靠金庸小說維持讀者人數,如果寫壞結局,罷看熱潮必起。當然《連城訣》是金庸嘗試創作的文學作品,但滿身是大仲馬《基督山伯爵》的影子,而且狄雲形象性格空虛,畫虎不成反類犬。當然讀者群是渴求通俗讀物,此舉自然得不到支持,金庸便在文學創作上慘淡收場。後來金庸老年堅持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博士學位,成為了老一輩作家的笑柄。

與金庸相反的是日本的村上春樹。受歡迎,又具文學性。我只看過他一部作品《挪威的森林》。看是因為披頭四的歌挪威的森林,加上之前已接觸過日本文學作品(太宰治),所以抗拒力較低。我記得《挪威的森林》我兩天看完了,不久又看了一次。感覺很平實、舒服、輕鬆,難怪為大眾所接受。故事在輕鬆的寫作手法下寫校園生活事,仍是帶一點憂鬱,這很符合日本人的國情,內部壓抑。主角徹說過,哪有人想寂寞,只是害怕受傷而已。村上春樹在訪問中曾針對《挪威的森林》說過:「在我們年輕時追求激情,長大後留戀平凡。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後,仍一如既往地相信,是一份勇氣。每一個人內心都會有一片森林,可能你沒有進去過,但它一直都在。迷失的人迷失了,要相逢的人,總會相逢。」《挪威的森林》讓人回味無窮。

那時思想開放,所以很多事情都願意去試,大學有專門為學生在海外實習的計劃,我也沒想太多,隨便填表申請,見過數次面試後,竟然談妥了。向世界出發,首站英國倫敦。臨上機時仍懵懵懂懂,第一次出國,遠洋過海,然後在當地生活。開始時帶點不安,一星期不到便適應下來,那時工餘時間,就開始了我寫文章的生活。

屋主是穆斯林人,信奉穆斯林教,在與他混熟的日子裡,不斷接觸穆斯林文化。工作結束後要南下遊歐,臨別時他送了數本有關穆斯林的書讓我在旅途閒暇時閱讀,是一本《可蘭經》,一本可蘭經的研究釋義,一本穆斯林文化書。那時我與他傾談時已表明我是明確的無神論者,而且極度反對宗教,他聽之任之。他送書時說,你就當是一種文化學習,了解風俗民情,即使不導你信教,也導你開拓見識,得到更多寫作靈感。

在中歐一個人遊歷的過程中,我一直咀嚼他的說話,走過德國,去到奧地利,終於把原本狹窄的目光,投向了全世界。見識、思維、氣度,被擴展、被昇華,是我人生中一個極具意義的進步。

井底之蛙從井中探頭而出,看到的是廣闊的世界,雖然視野更大了,但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探索仔細。

自從英國一行之後,就再也按耐不住遊走各地的心,於是接下來的兩年大學暑假,總是找遍借口,要到外國生活一會兒。

要了解一個國家,就要了解它背後的文化。而文學是文化最明顯的切入點。

客居西班牙華倫西亞的時候,工餘時間,優哉游哉,在公園散步,然後看書。那一年在看法國文學,第一個看的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大仲馬的作品。第一本看的小說是他的最著名作品《基督山伯爵》,全一百一十七章,篇幅之長,可想而知。還記得大半程在西班牙旅遊的時間,都在看這本作品。也因為太長緣故,中間也同時看其他作品。

在我前往Pamplona參加聖費爾明節前的一星期,就有看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一本以聖費爾明節為背景的小說,以此預習到時的節日氣氛,而西班牙人節慶氣氛特別濃厚,酒、歌、舞,狂歌痛飲持續一星期之多。而到達Pamplona現場,也確實如此,只是狂歡派對後,我竟然想不起來《太陽照常升起》說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大概印象是出軌吧?

後來應朋友之約離開西班牙到非洲摩洛哥,車船交通間、晚上閒暇時仍是書不離手,那位朋友知道我閱讀速度是頗快的,但一本《 基督山伯爵》竟看了約兩個月之久。終於一次由Rabat到Marrakesh的火車上,把書看完了,然後七嘴八舌地向朋友指出書中的獨特之處。《基督山伯爵》以一組詞貫穿整個故事是「復仇」。一個年青有為的青年被人陷害,受苦十四年,因意外獲取知識與財富,最終歸來還恩與報仇雪恨。報仇精密有序,不徐不急,預備八年之久,只為一刻快意。而且痛苦之上,非單純肉體折磨,而是與伯爵當年所受的精神折磨完全對等,最終一個被逼至自殺、一個被逼瘋、一個險被活活餓死。看過伯爵的復仇,最大感覺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快意復仇未免相形見絀。

《基督山伯爵》背後是一個下層社會(勞動者)打倒上流社會(商人、貴族、官僚)的故事,所以深受世人喜愛,這是一個恆常普世價值,只要時代仍有階級制度,《基督山伯爵》就會繼續流傳。其中在伯爵完成復仇後離開時所留下的一封信中,有一句說話最讓我感歎:「世界上既沒所謂痛苦所謂快樂,只有一種狀態與狀態之間的比較,只有體會過絕望的人,才可以體會最大的快樂。所以,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到上帝揭露人類未來圖景之前,人類一切智慧包含在這兩組詞之中:希望、等待。」

《基督山伯爵》是我至今看過的作品之中,最出色的作品。

看過《基督山伯爵》後,開始看大仲馬其他的作品,另一半有趣的作品是《三個火鎗手》。看著達達尼昂的冒險與風流,是法國巴黎宮廷鬥爭與貴族社會的腐朽。《三個火鎗手》的寫作風格沒有《伯爵》的宏厚雄大,而是近於平民風格,較詼諧輕鬆。而這部作品沒法讓我太熱愛的原因是,達達尼昂的人設太聰明、太能幹、太強健,過份完美,反而顯得不夠真實。所以之後的兩部曲,我也沒有追看。

還有一部短篇小說是《黑色鬱金香》,典型愛情故事,而有典型壞人做壞事從中作梗。內容背景由法國轉移到荷蘭,圍繞一顆黑色的鬱金香花球展開,故事平庸沒太多巧思,但也找不出什麼錯處。
很多流傳說大仲馬作品大多代寫,我看他的作品不多,不敢表達太多,而且法文翻譯成中文,各家翻譯有別,看起來自然有很大差異。我看三部作品,三部作品風格差異很大,可能人隨著年紀際遇不同,所以寫作風格有變,也是情理之事,只是三部作品的寫作時間,我沒有深究。
大仲馬因《基督山伯爵》成名,自此風流成性,私生子極多,其中小仲馬也寫文章,曾一度與大仲馬齊名。

我只看過小仲馬的成名作《茶花女》。我一向拒絕看愛情小說,但《茶花女》的故事,讓我看得津津有味。《茶花女》的成功,在於真實。當然,這確實是由小仲馬個人經歷改編而成。故事是一個中產青年阿芒愛上一個上流名妓瑪格麗特,被阿芒的一番痴情感動,瑪格麗特越益渴求純粹的愛情,拋棄上流風光,隱居田野。可惜不敵生活壓力,一段關係最終被生活瓦解,瑪格麗特為到阿芒前景,最終犧牲自己重回荒唐生活,借此與阿芒斷絕關係,最終含恨病死。

巴黎名流間的生活,現實而膚淺,瑪格麗特重病將死時無人問津,只是不斷追債、瓜分她的產業,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女人臨時前的景像竟至於此,實在讓人痛心。名門世家為守護家族名聲,竟剝削一個女人的權利,這些事情古今中外,遍地都是例子呀!多麼可悲!

當初阿芒寫給瑪格麗特一封情書曾說過:「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一個富翁般愛妳,但我無能為力,妳希望我可以像一個窮人般愛妳,但我非一無所有。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忘記,妳忘記一個不應關心的名字,我忘記一份不能得到的幸福。」小伙子的求愛,是矛盾的,但是最真誠可愛的。瑪格麗特一生是悲慘的,但仍有一段真誠的對待,此生,可算不枉。

我曾經聽過一位出入歡場的嫖客說過:「紅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如今想來,這句說話是多麼正確呀!

西班牙回國後顛沛流離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正常上課,正常工作。

表面表現得相當平靜,內心深處渴望著動盪,於是盡量克制。那一年是大學最後一年,認識了一位來自法國的物理學教授,朝夕相對,所以對理科增加了不少興趣。於是課餘時間會樂意學習理科理論,例如他借給我的《基礎量子物理》,讓我重新打好量子物理學的基礎。

書中以數學解釋量子物理學。物理學中很多科目都是非線性方程,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以極難理解;而很基礎的力學,有時也是非線性的。但非常巧合地,量子物理學的數學是線性方程組,易解易明,其中最重要的薛丁格方程式中,眾人基本上對偏微分方程難以理解,但由數學出發,只要找到哈密頓算符,就可以找出觀察量子的時空。而哈密頓算符是可觀察的能量和,所以毫無難度可言。

此外他亦手把手教我《基礎電磁學》,熟悉馬克士威方程式組,一共四條,解釋了電的表現,電生磁,磁的表現,磁生電。可見電與磁的共存性。可惜方程式組視電磁是一種波,在宏觀角度是正確的,但在微觀角度違背了量子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所以《基礎電磁學》沒法在微觀世界應用。於是我向教授請教量子電磁學,教授笑著搖手說:「物理學家尚在研究中,數學理論會更難,你沒法理解,沒法參與。」

在跟教授學習高等物理學過程中,我漸漸發覺自己數學支持不住。如果理學是一門中國功夫,物理學是招式,數學才是內功。物理學可以達到什麼高度,視乎數學能力而定。我本身在空間感上有頗大天賦,而物理學要求很強的空間認知能力,於是自修拓撲學,看著《基礎拓撲學》。

拓撲學是一門研究空間的數學學問,最另人熟悉的是時空中的維度研究,在數學上,我們的世界是三維空間,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較三維空間(立體)低的空間,如二維(平面)、一維(線)、零維(點)空間,但我們沒法了解比我們本身維度高的空間,對我們而言,四維空間無法想像。為了方便研究,拓撲學不著重圖形的表徵,只在乎特性,在拓撲學世界中,一個實心球體與一點是完全相等的。當做到質的簡化後,才開始了解變化,例如紐結理論。如今紐結理論被應用在最前衛的超弦理論中,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認為質能最基本形態是由弦混合而成。

除了物理學外,我與教授也討論法國文學。外遊時看的大小仲馬派上用場,他也大感驚奇,於是介紹另一位同時期的浪漫主義作家維多克雨果,讓我再了解更多浪漫主義的寫作風格。

《巴黎聖母院》是為大眾更認識的作品,迪士尼動畫《鐘樓駝俠》的原形正正是《巴黎聖母院》。當初雨果在書中談及聖母院的演化,才促使法國當局著重起對文物保育,不擅自改裝,強加花巧,最終把聖母院原形盡量保留,才有了我們今時今日所欣賞到的聖母院。《巴黎聖母院》是一次極與極的對比:極醜的外表與極善良的內心、極善良的外表與極醜陋的內心;也有寫到階級鬥爭,吉卜賽人就是低賤,貴族與教士是高尚的社會定型,這是當時在法國非常常見的問題(如今也不過換湯不換藥)。
最感歎的是隱修女古杜爾,自己女兒被吉卜賽人虜走,從此憎恨吉卜賽人。最後愛絲梅拉達被人追捕時古杜爾以為她是吉卜賽人而被她糾纏,當發現愛絲梅拉達是自己女兒時,愛絲梅拉達已被抓走要推上絞刑台。古杜爾一生最愛女兒,最後卻親手害死自己女兒,實在太過悲慘。

而那一個迂腐的遊吟詩人葛林果,學識滿肚,但危急關頭往往臨陣退縮,一次又一次露出窩囊相,看著叫人害羞。

《悲慘世界》因荷里活拍過電影,而聞名國際。但一群英國佬演法國戲,法國人看了真是吐血。而且大量減刪情節,集中在貧富懸殊與光榮革命,電影把暗線變明線,把明線變暗線,把一個上流故事變成三流作品,制作組實在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民眾看後深受感動。其實革命只是故事背景,馬利斯加入革命黨並無特別政治立場,只是當時生無可戀,想了結生命。

深入看這本小說是痛苦的,因為雨果喜歡詳細描寫,即使是故事背景中一條小街、小公園,他也可以詳細寫上一章,甚至因應故事一些小節離題,例如第二卷中,有大半寫滑鐵盧戰役,而原因只不過呼應一點點家族背景。很多專家認為這是可以原諒的,我實在不太好受,雖然《巴黎聖母院》有此問題,但《悲慘世界》最為嚴重。

《悲慘世界》是在一個動盪時代背景下,說一個階級定形的故事、一個貧富懸殊的故事、一個父女情的故事、一個愛情的故事、一個愛與原諒的故事。雨果父親是將軍,自己也因此成為政客,致力廢除死刑。曾經流亡他國,後來榮歸巴黎,死後遊行隊伍穿過凱旋門,葬於先賢寺。所以雨果在《悲慘世界》的革命,特別動人。

《海上勞工》也是雨果非常著名的作品,是一個冒險的故事,其中與大八爪魚作戰最為當時法國人所津津樂道,一時潮流,竟然引起法國政府出面澄清八爪魚並無危害性,而法國餐廳是一片海鮮大餐熱潮。但今人所看,不過是簡單的冒險故事,而八爪魚殺人,也有很多電影模仿,所以我們已見怪不怪。

《九三年》寫法國大革命時雙雄對戰,雖然互相有叔侄關係,但卻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攻伐。結局出人意表,是一大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一七九三年是法國大革命重要的一年,共和國於該年成立,九四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九三年》是反映時代的書。

大學畢業後立即出國再次旅行,每到一個國家就看當地的名著。

我在希臘時看荷馬的《伊利亞特》,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故事由王阿伽門儂開始,到希臘第一勇士阿基琉斯反復出入戰場而止。希臘神話文化有很強烈的宿命論,但阿基琉斯卻有面對宿命的勇氣,實在可敬。當然,《伊利亞特》暗示過,所謂特洛伊戰爭,只不過是神仙打架,凡間戰爭,不過表象。

人命在神族眼中,只如草芥。甚至神仙偏愛某人,也不會因此更改其命運。人神有別!

接續著《伊利亞特》的是《奧德賽》,是魯賓遜漂流記式的冒險故事,主角奧德修斯與隨從遭受天罰而船難,漂流海上,到過一些王國暫住,也有神族請其同居,但奧德修斯克服舒適再次出海,遇過食人巨人、人魚、冥界等,最終漂泊十年,回到雅典重振家業。

我個人認為《奧德賽》有法國浪漫主義的風格,敬畏天地,這點與希臘神話文化也相當近似。人類的傲慢與上天相比,不值一提。

希臘之後進入意大利,意大利文學很多,旦丁的《神曲》非常著名,但因為詩篇的原因,我只看了薄伽丘的《十日談》。

《十日談》寫十四世紀黑暗時代下的人與事。在黑死病疫情下數男女到鄉下避疫時無聊互相輪流說故事,借此諷刺並質疑基督教信仰。《十日談》成書背景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所以有明顯的批判思維,人文思想的躍進。與《堂吉訶德》一般,是諷刺文學。

希臘與意大利是古歐洲文化發源與發展地,碰巧遊歷其中,又學習其文化,漸漸對歐洲增加了不少認識,不論在歷史上、宗教上、建築上、飲食上,而且親身體驗,歐洲便不再神秘,也沒有刻板印象中那麼遙不可及。歐亞大陸是文明重心,而一個大學學年實在竭盡所能讓自己加緊對世界更加廣泛的認識,閒暇之中,腦海中不斷出現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比較,日積月累間去蕪存菁,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加上旅行中的體驗及所認識的朋友,對社會問題越發深刻,找到其中的共性與異性。

總算,旅行把我從書海中的理想世界中拉出來,帶到了現實世界面前,讓我獨立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我自己與社會間的關係。一個更大的眼光,產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模式,回國之後,我發現我所想的與身邊親戚朋輩所想的,已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