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童年的閱讀是奠定基礎,中學時期的閱讀是一個累積知識的過程。如今回想起來,原來中學時的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書海裡渡過。

我中學有基督新教信仰,所以入學購書,自然有一本《聖經》。拿著一本厚大紅皮書,在小息午休時看,頗有印象的是第一篇的《創世紀》中的上帝創世、伊甸園、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的故事,然後是《出埃及記》的摩西西奈山上領受十誡,還有《列王紀》中的大衛建國與所羅門智慧,福音書裡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故事,最後到《啟示錄》的最後審判。當然有些我是跳過沒看的,如統計用的《民數記》、《詩篇》等。閱讀《聖經》引起了我那有新教信仰的班主任注意,她很驚訝我閱讀《聖經》的原因,我本身無宗教信仰,要我臨時編一個借口那時也想不出來,於是便隨便說:「好奇而已。」

那次之後班主任便帶我上教會,參加過彌撒、研討會、團契等,見證到很多宗教活動,唱詩、讀經、祈禱,六年中學一直有接觸宗教活動,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始終沒有信教。

但因為在宗教活動上與班主任常見的關係,所以關係密切多了,碰巧她教中文,見我喜愛閱讀,常常介紹一些文學書籍給我看,可能宗教導引不成,便把我導向中國文學,而亦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正式接觸文學書籍。

她第一本借給我的書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這是三毛的名作,很輕鬆活潑,寫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沙漠客居的故事。書中所寫是異國情調,那時我連摩洛哥在哪裡也不知道,依書中描述而想像,就是窮困、落後、一片沙漠的地方。我喜歡三毛的作品,所以看完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便到圖書館借三毛的書看,希望重拾這種異國風情,例如《稻草人日記》,但後來《夢裡花落知多少》、《萬水千山走遍》等,便走抑鬱風格,那時已是三毛作為寡婦所寫的作品了。

第二本班主任借給我的書是《 藏獒》,《藏獒》分開數本,我只看了第一本,寫的是西藏高原裡的大狗,這種動物是牧人的好幫手,看羊、逐狼,對主人很忠心,對外人凶如猛獸,據書中描述,藏獒之凶猛,即使遇見獅子也可以鬥上一鬥,後來在網上查看其照片,覺得與獅子分別不大,實在非常嚇人。

看過「百狗之王」,對現代人的寵物犬就沒什麼特別想擁有一頭了。

與《藏獒》相對的是《狼圖騰》,是班主任借給我的第三本書,故事背景在蒙古草原,講述的是自然的循環,農耕民族的「羊性」與游牧民族的「狼性」。其中一幕主角在黑夜騎馬趕路誤入狼群圈套,老馬鎮定地在數十對螢光狼眼下慢悠悠地走出重圍,救了主角一命。我那時看的時候,背脊一陣涼意,最後人馬安全,我才鬆一口氣。

如此數本有借有還後,我已視閱讀為自然,就想找自己想看的書看。在我腦海裡最想看的書是什麼?自然感生出來的是童年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神話故事,於是便開始買書,買了原版的《西遊記》,通俗的文言文,沒太多難明之處,只是一些古字古詞,要看註釋或問老師方可理解。正看《西遊記》,由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到唐僧取經,取經困難特多,孫悟空一一化解,故事很有趣,而且一路向西遊歷,全是新鮮有趣的事情。而且故事中常出各路神仙妖怪,哪吒、二郎神、紅孩兒、牛魔王、白骨精,法術鬥法、修行較量、百變武器,實在過足了神話故事的癮。

看完《西遊記》後便看《水滸傳》,那時一百單八將中只會打虎的武松,順著故事發展,各將自史進、魯智深、林沖等慢慢登場,才發覺真正的故事主角竟然是一個不文不武的黑宋江!但宋江的仗義疏財,傾心交往,實在讓眾英雄拜伏。而也讓我心生仰慕,視宋江的行為是一個好漢子的標準。
《水滸傳》之後看《三國演義》,數中國四大名著中,最愛《演義》,劉備的仁德道義,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談笑風生,最愛趙雲英雄無敵,七入七出於曹營,如入無人之境。正因為熱愛趙雲,所以加陪留意他在書中表現,偶爾一句提及趙雲,就看得全神貫注。所以除了《演義》外,轉看正史《三國誌》,又看野史《雲別傳》,甚至在《世說新語》中,找查三國人物的足跡。那時初中階段,或許是電子遊戲上市,多有三國時代背景的遊戲,所以同班同學都認識三國故事,實在投我所好,每天課後一大班男孩坐著就是「煮酒論英雄」,比較三國時的猛將、戰役,所以私下看很多有關三國時代的書,文化、軍備、氣候、地理、人口等研究,那是第一次對歷史作深入了解。

在四大名著中,我沒看《紅樓夢》,如今也沒有補看,主因是受了宋江的影響:英雄好漢不近女色。而且《紅樓夢》其實沒有寫完,作者早已仙去,結局為後人補寫,所以便不願研看。
班上風氣除了三國狂熱,也有一部分人看金庸,所以我也看金庸。金庸作品中最愛《鹿鼎記》,然後是《笑傲江湖》,因為我就喜歡人物的真實,令狐沖不羈中帶著深沉,婊子養的韋小寶是真真正正的快活人,真真實實地活在大家身邊,金庸寫活了這個角色。在金庸筆下人物中,最想簫鋒做上司,段公子、張無忌做交心好友,韋小寶做狗肉朋友,拜令狐沖作大哥,楊過僅限神交接觸不必。小龍女太笨,黃蓉聰明過了頭,我最欣賞任盈盈敢愛敢恨,最討厭小昭、雙兒自甘低下,阿珂、方怡是涼薄之人,最怕青青妒忌心重,最毒周芷若心機太重,床上遊戲最好找建寧公主,沫劍屏適合做女朋友,趙敏適合做老婆。

除了看中國文學外,在學校圖書館找書找多了,找了數本科學書來看,記憶有《物理化學》,導致我在初中學會了基礎原子結構、摩爾常數、相對原子質量等基礎原子概念;還有一本《基礎物理學》,書極厚,大概認識了力學、光學的基本原理。而因為在科學上的超前,讓我在高中選修單元中選擇了物理學。而沒選修文科的原因是,我覺得理科更具挑戰性。

那時哈佛大學的政治道德課轟動社會,所以我也買了本《正義:一場思辯之旅》,學習探討社會正義,用不同道德框架思考社會問題,如功利主義、自由至上主義。那時候班主任出聲制止,說我看書有點瘋狂,留連於古代,要我參加課外活動,多留意時事,甚至旅遊。而我那時做到的,就只有參加了運動學會,而時事、世界,彷彿與我無關。

低中升高中換了班主任,也是教中文的老師,她強調「有輸入,才有輸出」,所以對我熱愛閱讀,沒有掣肘之餘,更大加讚賞,這推動了我對閱讀更為狂熱。所以在週末、假期尤其是暑假期間,都出入香港的圖書館,閱讀館藏,一待就是一個下午。這一個舉動在三年日積月累下,開始讓我的知識量大增,提升見解深度。所以課業上中文作文,我都會被公開表揚。

當然被表揚的還有很多同學,他們的創意、組織、思維、靈感比我更佳。我寫作往往只是以見解、廣度取勝,所以每次看他們的作品,我也感到慚愧。但如今聯絡,他們說畢業過後,就沒有再寫文章了,我實在深感可惜。

公共圖書館配備比學校圖書館好多了,諸子百家的原文書一應俱全,我便通通借來看。最先看《四書》。《四書》中《大學》、《中庸》出自《禮記》,《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庸》的「君子慎其獨也」,至今仍是我自警的句子;《論語》主要是孔子學生的筆記,核心是宣揚愛,《孟子》是把儒家政治化,與國家掛鉤。孟子的偉大是把孔子離地的儒家思想接地氣,但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成了一個醬缸文化。

與孟子相對的是《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論。在治國上強調社會秩序,以禮法及法律約束,但禮大於法,而某些思維與法家相通,所以很多人誤會荀子是法家代表。我最喜歡《荀子》的《勸學篇》:「學不可以已。」學習最重要堅持!

比儒家超世的是老莊思想。《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所作,老子是孔子的師父。老子特色是順應自然,清淡無為,治國講求無為而治,理論上通,但應用上難以駕馭。莊子思想更為超世,堪稱狂徒,死老婆後高興地唱歌,看透了虛實真假,他是一個沒有煩惱的人。老莊思想在中國政治上沒法有太多貢獻,但開創道教,修練成仙,在中國文化上,永遠佔一席位。

在春秋時墨家是一大門派,《墨子》講求非攻、兼愛、節儉,研究機械、數學、科學,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工程師及科學家團體。可惜墨子死後內部分裂,最終後繼無人,而且在階級鬥爭下,終在秦漢之際銷聲匿跡。如果當初墨家可以延續下去,中國科技水平,應該可以比現在更高的。

兵家只看過《孫子》,據說拿破崙也愛看,寫戰爭上的知識,也寫權術。我認為全書最重要的一句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相似的思想在日本戰國時代,為武田家所用,創立風林火山,威震天下。

在諸子百家的大時代背景下,我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認識春秋戰國的最佳方法,是看《史記》。《史記》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之一,太史公寫作背景極度悲壯,在書中的《伯夷列傳》、書信《報任少卿書》中,都揭示了作者的作書決心。在史書上以書傳記載,是劃時代手法。傳神而渲染力強的文筆風格,把歷史人物的重要事蹟都弄得栩栩如生,飛躍紙上。那些英雄往事,太公釣魚、姜小白尊王攘夷、勾踐臥薪嘗膽、秦始皇統一六國、項羽英雄無敵、伯夷風霜高潔、魏公子禮賢下士、伍子胥倒行逆施、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呂不韋奇貨可居、韓信蕭何張良漢初三傑、《刺客列傳》俠骨風高、《游俠列傳》以武犯禁、《佞幸列傳》取巧投機、《滑稽列傳》笑中帶喻。

《史記》是一本極上乘作品,在我當時看過的作品中,最讓我震撼,書上所有氣勢磅礡的大事、所有頂天立地的豪傑,一一進入我心中。時至今天,仍然沒有一本我看過的書,可以超越《史記》的水平。而《史記》告訴我,作者的經歷,決定了作品的高度。

深化儒家思想,就必須看《詩經》,所謂「詩者致知也」,有趣的是十六國風,都流行愛情詩歌,可見古今中外在此方面差異不大。而《詩經》所奠基的體裁、組織、音韻,便成就了中國文學上的唐詩、宋詞。唐詩言情,讀李白、杜甫,宋詞說理,看蘇軾、辛棄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浪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道理。詩詞在唐宋達到極盛發展,最後元朝只好唱曲,明朝只好寫小說,民國只好轉白話文,寫散文、寫新詩了。

高中班主任熱愛魯迅的作品,說多了,我就買魯迅作品看。魯迅本是幽默的人,但作品中總表現得辛酸刻辣,在《徬徨》、《吶喊》最為明顯,罵禮教、罵封建、罵傳統、罵奴性。《野草》、《朝花夕拾》、《集外》也是很好的作品,我最愛《故事新編》,把古代名事用現代角度寫一次,看過往往笑中帶淚。

而受魯迅影響,結果我有幾年時間,我的文章也帶一點憤世嫉俗、言辭刻薄的影子,而影響最深的是,我開始愛寫評論,但那時見識太差,只有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酸」,當然,如今的我也不見得好。

與文學同時相對學習的有科學。那時天文也覺得有趣,天文的黑洞、超新星、紅巨星等,非常新奇,為了了解更多天文知識,就不知不覺接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本較有名的叫《時間簡史》,解釋了複雜難明的廣義相對論,時空圖、時空扭曲、黑洞視界、時光隧道,在一知半解下向同學們分享,引來一大堆讀文科的同學,好奇地纏着我要聽宇宙的原理。

與宏觀的相對論一樣神秘的是微觀的量子力學,但量子化是什麼實在說不清楚,躍遷更是不可想像,唯一可說出來的是不確定性,在量子世界裡沒有因果關係,一切隨機而成,所有因果全是疊合而完全糾纏不清。

中學時期的閱讀,學識進展很慢,主要是提升中國文學的深度與科學的廣度,突破性不足,學識上漸漸成形,開始出現思維閉合、故步自封的現象,彷彿除了中國文學與理學,沒有其他可能性。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