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有過一種與別人關係疏離的感覺嗎?你曾有過於人群之中感到孤單寂寞的感覺嗎?你曾有過渴望與別人恢復關係,不久後又暗暗恨怨他們冷漠的感覺嗎?你曾有過以性(包括手淫與召妓)去解決日常苦悶的感覺嗎?這種感覺不是現今社會大眾獨有的感覺,而是差不多早在一百年前的中國近代小說家郁達夫內心深處的感受。

他揮筆寫下短篇小說《沉淪》,用細緻的文字描述以自己為藍本的主角於日本的性苦悶以及自悲成性的性格。於我心中,這個主角與現今大部份社會指稱的「毒男」與「宅男」毫無分別,這正是小說的吸引之處,他一層層描寫毒男的怨恨心態,時代變,人物風景都改變,但對於毒男性格的刻畫始終未變。

作者於文章開初時指出「他的早熟性情,竟把他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與他的中間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築愈高」,毫無疑問主角因為性格而與世人不合,難以找到朋友。另一段又寫道「這裡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只有這大自然……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這清楚點明了作為一個不懂溝通交際的毒男只與大自然為伴,因為他相信所有男女也在輕視他,只有大自然是接納了他。及後作者於大自然讀起詩句時,不自覺地微笑,但當他遇見農民後,就把笑容轉為一副抑鬱的面色,害怕別人看到他真實的情緒。他是害怕被別人看見自己微笑的人。

第二章小說開始,文中的主角的抑鬱症日見嚴重,認為學生所學毫無趣味,他決定不去學校聽講,只帶著一本文學書到山間閱讀「覺得自家是一個孤高傲世的賢人,一個超然獨立的隱者」就像一位自認是與眾不同又不肯與人相處而自大的毒男一樣。當然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其實自閉與高傲,只是一線之差。

當他再次回到學校時,他又認為自己「雖然坐在全班同學的中間,總覺得孤獨得很:在稠人廣眾之中得到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到的那種孤獨更難受。」主角的行為可以用毒男去畢業晚宴的圖片形容,站在人群但感到形單隻影。下課後,主角希望同學與他閒聊,可是同學都各自各與朋友玩耍,對同學產生了一種怨恨「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主角沒有爭取,反而希望別人作為主動,當別人不作主動時就更加不滿,這是正常人的應有態度嗎?當日本同學在說笑時,他總認為別人再說他的不是,慢慢地他與同學的距離更加疏遠。有一回他看見了兩位日本女生,可是他們與另外三位迎面而來的男生談笑風生,但主角呢?完全搭不上咀,他沒有嘗試,只是認為女生因為知道他的中國人而不與他談話。

作者回到家中後不停自責,書中引用了兩句說話「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後悔?」、「即要後悔,何以當時你又沒有那樣的膽量,不同她們去講一句話?」,作者因為一時的害羞而自責,如果主角鼓起了勇氣,結果或者會從此不一樣,引用狂舞派的一句話「一怯你就輸成世!」。作為一個毒男,我可告訴大家,很多時候我也因為害羞而不去各種活動,例如不報歌唱比賽、不上莊,可是最後也很後悔,心中不停自責,不停幻想自己如何當初有做這樣的事情,就有不一樣的結果了。我與文中的主角也有同樣的感受。

這個晚上,主角於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何苦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求學問。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們日本人輕悔。中國啊中國!你為什麼不富強起來。」一百年之前,作者以此文批評國家的積弱令他受到輕視,他的出發點故之然是借主角影射國家,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中的主角把自己的不幸全部推卸在國家身上,就有如毒男面對挫折時把責任推在天意、運氣或是家中太貧窮的原因,自己沒有反省應有的責任。

另一句是「受盡了千辛萬苦,積了十數年的學識,我回國去,難道定能比他們來胡鬧的留學生更強?」主角對自己的付出已經沒有信心,因為終於懷疑知識就是一切的理論,就像高登毒男一樣,由細到大努力讀書,最後女神被MK仔把玩,自己什麼也沒有。「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能安慰我體諒我的心。」、「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和「若有一個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清楚指出了作者已經不再重視知識,而是希望有一個女朋友。就像中學與大學時只會讀書的毒男,到最後,長大了,他們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白費,他現在只希望有一個女朋友。

短短的文章引起了毒男的共鳴,至少讓我知道不是只有筆者一人有這樣的感覺,而是差不多一百年之前的大作家郁達夫先生也有同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