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看新聞,見大字標題寫道「心理系女大生 情緒病覆診前輕生」。當下故然感覺痛心,畢竟在香港不是所有大學都有心理學課程,主修心理的同胞本來不算多(相比bba、中文英文),現在又少一個了...心裏難免一酸。繼而奇怪的是,大學生自殺案其實不罕見,但卻鮮有地以「心理系」與「情緒病」當標題,令我想起主修心理後聽過的謬論,真的令人哭笑不得。
「你咁燥底做咩?你唔係讀心理學㗎咩。」「你唔係讀心理學㗎咩?做乜好似有病咁?」
對,我是讀心理學,是讀心理學的人類,心理學其中一部分就是告訴我,人類(正常人類)是有情緒的,沒錯我也學過為什麼我會有燥底的情緒,我知道我為什麼燥底,但這不代表我不能燥底,更不代表我不能有情緒病。
讀心理的不能有情緒病,那讀醫的是否不能感冒?讀心理的不能燥底,那讀電影的是否不能為感人的電影落淚?曾聽過有人說,「其實就算去見心理學家,你都知佢耍咩把戲,有咩用?」。可憐可憐,如果一個醫科生去接受各種醫療,也許不足為奇,大家都會拋書包說「能醫不自醫嘛」。那⋯⋯心理治療呢?
可悲的是,即使你多麼擅長了解人,你也總不能撒底了解自己,有些部分總被蒙蔽。正如喝醉的人不會說自己醉,受傷的人會說自己很好,在這些情況下,當意識到自己好像有點不妥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喂你讀心理,係咪知道我諗咩」
說最後一次,我唔知! 其實還是不要看太多TVB,有很多人看了林保兒就以為「讀心」是真正的存在,想得太簡單了。心理學強調的是觀察,會聽人說話,會觀察行為,會觀察生理反應,環境,過去,記憶,再去學習十萬九千七個理論,去分析行為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科學,科學講求過程,而不是有什麼奇怪的讀心超能力。被神化的所謂「微表情」其實也只是觀察的其中一種線索,配合其他行為反應,配合十萬九千七個理論,我應該可能或者會估到你曾經諗過啲咩,但一定不是百分百準確。這樣不是讀心吧?
超能力?也許是有的,不過不是讀心,而是應付一大堆journal reading, essay writing, experiment designing, statistics analysing 同case studying 之後,我還有氣力話你知心理學是什麼一回事。這才是我們擁有的超能力。
呀,補充一句,我們是psy學生,不是psycho 學生。前者是psychology 的簡寫,後者解瘋子。口頭上聽來沒什麼特別,因為港人會讀成「psy-call 」而不是「psycho」。但在寫岀來的時候,例如一個短訊send來,「Hello,你係咪psycho 㗎?」⋯⋯你叫我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