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在香港修藝術或時裝的孩子們也許你仍在栽縫室用衣車默默地縫紉著學期尾要交的功課,
也許你仍在蘋果電腦前用軟件設計著你報告內的某一頁,
也許你仍在為一個學期內第五份的小組功課而和組員在圖書館內埋頭苦幹。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有很多的孩子都有無窮的創意,而又居備獨特風格,且對美術時裝有濃厚的興趣,但這些人卻沒有在這個以成績為大前題的花花世界得到應有資源並再作教育。自幼我便在傳統以「填鴨式」為主的學校內成長,打從幼稚園開始,我父母都為我選一間以英文為主要學校目標的學校,就是那種連鎖式經營的幼稚園。老師因應父母的期望,而忽略了孩子們童年時最重要的創意發展。在小學中學的時候,父母皆是為我選擇在家長口碑良好,事實上都是以專注在孩子成績和分數而又以英文為主的學校內。浸淫在這些環境,天天都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猶如馬拉松式的各個科目小測驗和默書。有些同學還有不同的課外活動,但那些課外活動卻不是什麼藝術或寫生班,而是受歡迎的珠心算、鋼琴、大提琴或是芭蕾舞興趣班。那些興趣班被重視原因大都是他們在填寫自己才能和資格時,可以自豪地寫在紙上。或者你會說,我說得並不對,學校也有為我們提供美術課,一星期內總有一節美術課的。沒錯,我們的確是有這節課,但是,美術課的內容卻是千篇一律,不像是我們在電影中看見外國孩子被老師帶領到池塘邊,用鉛筆畫著風景的模樣。在我腦海中,中學時的美術課是這樣的。我們在那雜亂不堪的美術房內,先聽老師說十五至三十分鐘的話,但那段話未必真的有關美術,有可能是她說她自己在假期內到那裡旅行。然後她便會播放著卡通片或有關美術家的短片,很快,我們便下課了。偶而,我們都有自己創作的機會,例如紙黏土製作,在白杯上畫畫,還有四人合作畫一幅香港名勝的畫。你不能說我們沒有美術的培養,但是,有關這些教育的機會是稀有的。昨天看過網上一片文章,是有關法國和香港小孩子在上美術課的分別。他們是在博物館內看著一幅又一幅的名畫而作為一課,聽著講解員的詳細解說,孩子們都可以了解學習到藝術。
而在香港,孩子則被安排坐在密集的房間,聽著老師冗長的對話,比較起來,香港的情況可真的是相形見絀。經過了小學中學的密集「填鴨式」學習模式,以為大學時終於可以脫離這種生活,選擇自己喜愛的美術、設計或時裝科系。但抱歉的是,香港只有少量的大學有提供美術系,而時裝方面,更只有理工大學有提供學位。雖然其他專上學院有提供這些科目的課程,但能頒發學位的只有理工大學。我喜歡香港,但我不喜歡這兒的教育制度。就算擁有天賦,也需要地方去發揮出來。政府若不正視香港的藝術發展,恐怕未來的下一代只會成為僅懂得唸書的活字典,缺乏審美觀,令香港人的藝術質素水平惡化下去。最後,希望有看到這文章的香港人,為我們未來的藝術工作盡一分力,支持所有藝術工作者。
致那些在香港修藝術或時裝的孩子們
喜歡嗎?分享到 Facebook !
熱門文章
男人悶係死罪
好多女仔都話驚男仔悶,有啲男仔又會擔心自己唔夠風趣幽默,悶襯女伴。以小女子既愚見,男仔冇話悶唔悶,只有個女仔愛唔愛佢。
豬柳蛋漢堡的迷思
不知道有沒有人只吃豬柳蛋漢堡,忘記了煙肉蛋的味道。
聲音穩重的大哥哥「渡邊修平」
介紹Goose House 的「渡邊修平」
一紙婚書其實仲有咩意義?
婚姻的確不是保證書,現實生活不是童話故事,唔係結左婚就happily ever after.....
消失的小店.消失的人情味
有一種味道,叫人情味,是多多錢都買不到的
成日話香港樂壇已死,你地到底知唔知點解佢會死?
唔好再停留響之前,否則香港樂壇永遠都唔會進步。
相關文章
《為什麼這個世界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大同?》
人性是一個永恆的謎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無數思想家都在探討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矛盾與沖突?今天,讓我們從一個看似簡單的博弈理論出發,揭開這個困擾人類千年的謎題。
《當慾望遇上制度:一個改革政策的人性悲劇》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看似完美的計劃,最終往往會偏離預期?為什麼一項為國為民的政策,卻演變成一場席捲所有人的悲劇?今天,讓我們透過明朝改稻為桑的歷史事件,來解密重大政策背後的人性糾葛。
《震撼解密:地球史上最可怕海嘯,竟比101大樓還高16倍!》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道高達4.6公里的巨浪向你襲來,這種場景會是什麼樣子?這不是好萊塢災難片的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地球上的史前巨災。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揭開地球上最驚人海嘯的神秘面紗。
《命運轉折:13分鐘如何改變了二戰歷史?》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這個問題恐怕每個人都想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二戰時期的德國,看看一個驚心動魄的暗殺計劃,如何因為短短13分鐘的時間差,與改變世界的機會擦肩而過。
《當牡蠣遇上芝加哥:一個關於生命、想象與意義的奇妙故事》
"你相信一個生物能在千裡之外感知到海洋的存在嗎?" 1954年,一位名叫F.A.Brown的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實驗,這個實驗不僅顛覆了人們對生物認知的固有觀念,更揭示了生命的奧秘與韌性。
她
透過一起偶然相遇的故事,帶出理性與感性的碰撞,並思考情感在觀念世界與經驗世界中的交互。
Copyright © 2013 - 2025 紙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