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在哪裡?
假設遠古時代全球只有一塊大陸、一座山,猶太聖經稱它為伊甸園,那麼伊甸園的特徵,將有相當多地方跟崑崙山吻合:
-
中國《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紫翠丹房」;《拾遺錄》曰:「崑崙山密雲房,東西千步,望之如丹霞」。
-
猶太聖經《約伯記》:「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天的柱子震動,因他的斥責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創世記》:「當挪亞六百歲……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氾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長、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
印度古老傳說:「須彌山聳立在大地中央,山峰直插雲霄,峭壁上有寶石,山上住了天神和阿修羅,是座美妙的寶山。有一天,天神和阿修羅找來大蛇舍沙幫忙拉動曼陀羅山,以攪拌乳海,為要提煉出永生甘露。過程中大蛇舍沙因過度用力導致口出煙火,煙火昇空成烏雲,並下大雨。此時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山上眾生落入海中,蛇再度因劇毒從口中湧出毒汁,匯成大河,快將眾生及眾神都毀滅之際,濕娑為了拯救眾生,把毒汁吞下,頸部因而變青。」
綜合上述三個古老民族的資料,我們先假設「崑崙山」是聖經中懸在虛空的「大地」;印度傳說中的「須彌山」是以突顯「伊甸園」作地標的大地;「曼陀羅山」則是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簡言之,崑崙山、大地、須彌山和曼陀羅山,全都是同一座山,同一塊土地,只是各民族著眼點不同,所以衍生出不同版本稱呼。在這個假設下,我們將可以把全球 (包括歐洲、日本和波斯等地) 遠古傳說串聯起來,歸納出一個史前真相。
給崑崙山一個時代定位:有關其記載,從《山海經》到《淮南子》等古代官方文獻都曾獨立提及它,即崑崙山是古老文獻的主體,而非一種修辭手法,是一座曾經獲得古代學者廣泛認同存在的山峰。偏偏從來沒有一份記載談及誰人對崑崙山有過親身遊歷,即古人認同崑崙山的存在,卻從未被文字時代的人踏足過。若一座存在於文字時代的聖山,總有人會去親身遊歷,然後以第一身身份加以描述,反之若只有數據和資料作客觀記載,說明崑崙山在文字時代已成為歷史,在文字時代中己消失於世上 (倉頡造字後的文字時代約公元前4700年)。
問題是一座「柱廣十萬里」的超級聖山,因何一夜消失?答案是大洪水。即7000年前挪亞大洪水,將整座崑崙山夷為今天的七大洲。 古老文獻對崑崙山特徵的描述,將有助證明崑崙山是被大洪水所毀:
《河圖括地象》「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是寫實描述,與天界奇觀無關。「山為柱」是崑崙山被海水長年累月切割侵蝕而成的地理形態,「氣上通天」則指霧氣昇騰,都是自然現象,非神話,所以《拾遺錄》中「望之如丹霞」,是指崑崙山具備如廣東丹霞山柱狀特徵,且山上有綠林,山腰有被海水切割侵蝕留下的橫紋,橫紋寬度與水位下降速度有關,一般上百年。相對因陸地上昇造成「望之如丹霞」的可能性較低,因地殼運動通常不穩定和短暫。
「望之如丹霞」與大洪水有何關係?地球誕生時有水,後來水中物質因引力聚合成地,地因重力成為地球核心,反之水因引力流向地心,導致水位下降;水位下降使大地露出水面,水位繼續下降,高出水面千米的陸地開始失去海水承托 (浮力),同時大地底部露出水面的地方被海浪拍打和侵蝕,千年歲月下,大地 (崑崙山) 終於被雕琢成柱狀,因此「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是指崑崙山底部四方八面都是柱狀。「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也是描述因海水拍打和侵蝕崑崙山底部形成的地理形態。
上重下輕的崑崙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 是構成大洪水來臨的地理形態。「柱廣十萬里」的底部因海水侵蝕開始變得纖幼和脆弱,無力承托整座崑崙山的重量,最終出現崩塌,當崑崙山下塌海面時,便成了上述「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的印度傳說,「沉入海底」就是洪水漲上陸地。
崑崙山墜海解體後成了今天的七大洲,浮在海面上的大地 (崑崙山) 繼續下沉 (包括我們今天認知的海底也向地心繼續崩塌和下沉,即海底下的海水溢出於海底之上),其實崑崙山自創世以來都在下沉,但下沉速度在7000年前開始放緩,因為崑崙山下崩後,平鋪在海面上 (平面浮力強於柱狀),尤如今天我們認識的陸地是平坦,不再是「柱」狀。有趣的是7000年前,正好是挪亞大洪水的日子,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6000 – 8000年前發生過大洪水。
大洪水的過程為何?當崑崙山下崩墜海時 (曼陀羅隨龜王沉入海底),海水湧上大地 (崑崙山),就是大洪水,後來大地因浮力上昇,大洪水在40天內退去 (大地上部份地區會出現水位下降和上昇的漣漪現象)。
有關大洪水的描述,可參考古印度傳說和聖經:首先,大洪水非來自連場暴雨,而是「龜王 (大地) 沉入海底」,是上帝斥責「天的柱子」 (中國稱天柱為不周山,即崑崙山:是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塌,後才衍生出女媧補天的故事) 和攪動大海所致。
如果讀者是唯物主義者,姑且把神話部份剔除,剩下內容將是大洪水和崑崙山的史實版:須彌山 (或初期崑崙山) 位於全球土地中心 (大地中央),山峰高度數千米 (山峰直插雲霄)。直至有一天,發生了超級海嘯 (攪拌乳海),山崩地裂使地幔裡的岩漿從火山口噴出 ( 蛇口出煙火),濃煙和暴雨隨之而來,這是曼陀羅山 (即亞當被趕出伊甸園後的須彌山) 崩塌的描述,最後出現全球陸沉 (龜王沉入海底),陸沉使海水上漲掩沒大地,就是大洪水 (匯成大河),及後洪水退去 (濕娑把毒汁吞下)。
繼而把神話部份從聖經中剔除:約7000年前,即大洪水以前,大地因水位下降而處於離水平線1000米以上 (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山峰直插雲霄) ,大地那時被海水被雕琢成柱狀的高山 (須彌山倒三角的形狀),其頂部因水培植出叢林、平原和伊甸園 (紫翠丹房) ,有一天,發生超級地震和海嘯 (天的柱子震動----崩塌,因上帝的斥責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海水從海底噴出到天空,再灑下成為雨粉,維持40天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 ,水位持續上昇,直至淹沒大地 (崑崙山)。
上述兩種描述來自兩個古民族對遠古祖先代代相傳的口述事跡,即挪亞大洪水的傳說,說明崑崙山從誕生到崩塌的過程,其「柱廣十萬里」的遺址就是今天七大洲的全部陸地。除了崑崙山的誕生和崩塌過程外,古人對崑崙山的描述對研究古文明也相當有幫助:
《十洲記》的「崑崙山有紫翠丹房」,在創世時代,崑崙山 (大地) 上有一個伊甸園,裡面的人 (亞當) 因與神同住,所以得享永生,從不生病,後人將不生病之地以傳說方式說成「紫翠丹房」。
《河圖括地象》描述的「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跟《創世記》相似:「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整個土地的表面」,兩者分別在於《河》是遠觀崑崙山,《創》則是在山上描述環境,重點是《河》的「氣上通天」就是《創》的「霧氣從地上騰」,原理是崑崙山下溫度高於山上,水份子從山下蒸發成霧氣 (煙霞) ,再穿過大地的表面 (崑崙山頂部草原),滋潤整個土地的表面。
《大荒西經》日:「崑侖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很多學者認為「弱水」是地名或指水勢險惡,但聖經將「弱水」解作霧氣、煙霞或水蒸氣,因霧水是有「鴻毛不浮」的物理現象。《大荒西經》的「有弱水之淵環之」就是《創》的「霧氣從地上騰」,霧氣是先從「淵」再昇起至「地上騰」來;「其外有炎火之山」也與《創世記》中「在伊甸園的東邊 (入口) 安設 …… 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的描述一墨相成。
《十洲記》「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鳳麟,數萬各為群。又有山川池澤,及神藥百種,亦多仙家」,此「洲」是描述海上的崑崙山;「弱水」同作煙霞;「不可越也」是指地方被封聖;「鳳麟」是動物被封聖,因為那「仙家」是與神同在者的家----伊甸園。
根據上述假設,我們將從中國古老傳說 (參山海經) 看出現實世界:「傳說崑崙山東南隅出赤水,東北隅出河水,西北隅出洋水、黑水,西南隅出弱水、青水,其大門有開明獸守衛,上有懸圃,神陸吾司之,藏有種種珍寶,乃至於不死之藥,再上則為天庭,是天帝之居所。傳聞黃帝東取河圖,西登崑崙,而後還歸中國,躬道以平天下。」假設崑崙山是大地中心,其東南面是中東紅海 (赤水)、其東北面是中國黃河或中東幼發拉底河 (河水)、西北方是歐洲黑海 (洋水、黑水)、西南方就是伊甸園 (弱水、清藍海水、有開明獸、懸圃) ,從位置描述所得,遠古人類給古中國人大地中心的概念是位於以色列至黎巴嫩一帶。在黃帝「取西經」中,亦暗示古中國人與米索不達美亞的蘇美人有權力上的聯繫。
開明獸
假設伊甸園在崑崙山上,基路伯守護伊甸園也就是開明獸守護崑崙山。《聖經‧創世記》中,亞當因犯罪被禁止進入伊甸園,上帝「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這把「火燄的劍」在古中國人傳說中被翻譯成「崑崙山外圍還有持續燃燒不滅的炎火山」,崑崙山「外圍」就是通往伊甸園和生命樹道路的外圍。
《山‧海內西經》曰:「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獸是東向的,而《聖經》中上帝把基路伯安設在伊甸園東邊,因外人是從東邊來,所以基路伯自然是跟開明獸一樣東向,兩者不謀而合。再者,「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亦與《聖經‧以西結書》中「基路伯各有四臉,第一是基路伯的臉、第二是人的臉、第三是獅子的臉、第四是鷹的臉」的特徵相似 (這種人面獸身的型態,可能是女媧人面蛇身的靈感來源)。既然開明獸在功能 (守護) 、位置 (崑崙山上的伊甸園)、面向 (東) 和特徵 (人面獸身) 上都十分相似,我們有理由相信開明獸就是基路伯。
至於伊甸園現位在哪裡?崑崙山在創世之初是柱狀,附近四條河流 (比遜河、基訓河、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因從柱狀的高處流下而流得更遠,問題是上游已隨崑崙山崩塌而面目全非,四河下游也隨新地勢各自發展新下游,所以無法依據河流找出伊甸園,反之從古老傳說推斷,伊甸園位在崑崙山西南方,就是以色列以至地中海一帶。
女媧是誰?
女媧既非神,也非民族。假設古中國人試圖綜合「上帝用泥土造人」到「大洪水」之間各樣遠古事件,然而由於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古中國人只憑祖先口述 (傳說) 得知2000年前的事件,所以對細節感到模糊。他們為向後人解釋古中國人的來源,便將眾多事件,歸納在遠古傳說中一位人類母親----女媧----身上,就是聖經中的夏娃,她是人類始祖,所以被後人追封為神。
夏娃由天父上帝 (中國人稱天帝) 創造,亞當也是如此,所以亞當既是哥哥,也是丈夫,就是伏羲。女媧與伏羲既是對兄妹,也是夫妻,在崑崙山上邂逅,而聖經中亞當夏娃同樣在伊甸園相遇,所以伊甸園就在崑崙山上。
若只看一國神話,只會被神話牽著走,多看幾國神話,則能從以訛傳訛的古老傳說中,找出相似之處,繼而將其歸納,最後還原最初版本。若全球古老民族都有相同傳說,其原始版本的主旨又一致,如此,這傳說便極有可能是全球史前人類共同認知的事實,且世界各族皆來自同一出處----崑崙山 (即伊甸園和須彌山)。
在北歐神話,同樣有位宇宙最古老的卡俄斯神 (Chaos、代表亙古混沌) 。祂生下厄瑞波斯 (代表黑暗) 及妮克絲 (代表夜晚) 兩兄妹,兄妹結合誕下海鐵爾 (代表光亮) 和海彌拉 (代表白晝) 。波斯神話則說阿胡拉神創造了首生牛,首生牛死後變成生命種子,長出一對兄妹,哥哥名叫Mashya,妹妹叫Mashyana,是人類的祖先,後因崇拜惡神阿里曼,背叛了創造他們的阿胡拉神。
我們再參考日本神話來為原始版本作協調:日本島形成後,伊邪那岐 (伏羲) 和伊邪那美 (女媧) 降到島上,樹起天之禦柱 (不周山) ,建立起八尋殿 (伊甸園)。然後,伊邪那岐向他的妹妹說:「我們圍著這根天之禦柱 (崑崙山) 走,在相遇的地方結合,生產國土吧 (泥土造人)。」
中國、北歐、波斯和日本神話中的各對兄妹,可能就是亞當與夏娃的不同版本。若神非先從一男、再一女的方式創造全人類,全球歷史中不會有同一樣的始祖傳說。然而隨著人類民族各自發展,原始傳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各傳講者演繹成不同版本,加上聽者總想聽更多、更精釆,久而久之,傳說便變成五花八門。
反之,愈古老的傳說愈準確,其核心主題較不容易被歪曲,這些共同主題包括神造天地、神將光暗分開和用泥土造人,與及大洪水等,都得以保留在各民族古老傳說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大洪水剛結束,人類只剩下挪亞一家,即上帝用泥土造人等事件就只有挪亞一家共八人知道,所以傳說的源頭必然是挪亞一家,而挪亞一家發跡之處,正是從土耳其亞拉臘山南行,向幼發拉底河方向南行,至較和暖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
此外,「女媧補天」就是大洪水的中國版。據《三皇本紀》載,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敗,於是撞向天柱 (不周山),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為拯救人類,煉五色石補天,最後《淮南子》:「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天柱不周山便是《約伯記》裡的天柱,即《山海經》的崑崙山。當不周山被撞斷後,即崑崙山因被海水侵蝕而崩塌墜海後,海水上漲成洪水淹沒大地 ,便是「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印度神話中龜王沉入海底),又當大地因地殼內的空氣浮起時,洪水便隨大地浮起而退回海裡 (洪水水退)。大地浮起的細節是古人無法想像的,所以編了「煉五色石補天」來彌補故事結局,而「五色石」一說是指七色彩虹,便是《聖經》中上帝以彩虹為約,不再降大洪水毀壞大地,即古中國人只將「彩色」和「水退」,僅兩樣東西留作大洪水結局的核心元素。
在6000年前美索不達美亞的《吉爾加美什史詩》也有描述大洪水:「洪水席捲祭祀中心。洪水漫延大地,七天七夜,巨船在大水中的風暴裡飄搖。」這段楔形文字被刻在一塊現收藏在賓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裡的石板碎片上。另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王表》也有提及大洪水。
除了《吉爾加美什史詩》、女媧補天,印度神話、猶太聖經提及大洪水、中國古籍《尚書‧堯典》記載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意即洪水淹上約50-200米山丘),古希臘神話也有提及大洪水:宙斯看到世人罪惡,便命南風釋放雷雨、海神掀起狂瀾,頃刻間,整個大地一片汪洋,只剩善良而虔誠的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他們的船就停在帕納塞斯山上。
另外,假設女媧是夏娃,美洲人便是女媧 (夏娃) 的子孫,北美奧吉布瓦人 (Ojibwa) 也有大洪水的傳說:因人類走向邪惡,造物主命雷鳥投下雷電,暴雨隨造物主詠唱使河流淹過堤岸,造物主踩踏大地,伴隨一場大地震,大地被劈開,水流蔓延整個世界,只有少數人倖存在山頂上 ……
註: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祖先,其智力跟現代人相若,並非猿人,因何他們到了挪亞時代,仍未發明文字?原因是挪亞時代的人平均壽命900歲,使他們較容易從「長輩」口中得知數百年前的事 (傳說),文字記載的需求性不大。長壽亦有利家族團結,例如由於亞當活到930歲,930年間,子孫們改朝換代的機會不多,從亞當到挪亞時代只有10代人、1500年歷史,所以他們朝代隔膜、人事衝突與權力爭奪的複雜性都較低。社會結構簡單使人們不必依靠文字記錄來提昇競爭力,他們每人平均有900年時間記住舊知識和研究新技術,而這1500年知識,便成為日後蘇美人突然發展高文明的基礎。
夏娃代表民族和國家的觀念,是從夏娃時代開始,因亞當死後,夏娃便是大地上最具地位的人類,地位猶如皇太后,是我國傳說中的王母,即道教中玉皇上帝的女兒,被後世人封為神。夏娃代表國家,婦人 (她) 也代表國家,在《撒迦以亞書》對末世的預言中,「這坐在量器中的是個婦人。天使說、這是罪惡.他就把婦人扔在量器中、將那片圓鉛扔在量器的口上。我又舉目觀看、見有兩個婦人出來……她們將量器抬起來、懸在天地中間……要往示拿地去,為它 (她) 蓋造房屋。等房屋齊備,就把它安置在自己的地方。」婦人不是代表罪惡,而是代表國家 (《啟示錄》中大淫婦代表「罪魁禍首的國家」),第一個婦人代表末世時代的罪惡之國 ,一個知名猶太家族將要建立的帝國,第二和三個婦人則代表中美兩國,她們將這個充滿罪惡、快要建立的國家暫時封印住 (把婦人扔在量器中),且封印在伊拉克巴格達以南地區 (要往示拿地去),罪惡之國在那裡為自己興建地下堡壘,等待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機 (詳情參啟示錄)。
山海經中的古世界
中國古代稱皇帝為天子,即上天授權管理世人之子 (君權神授),「天」非指無意識的空間,而是有權柄的天神,這跟蘇美爾文明 (約公元前4500–前1900年) 一致----「當王權從天而降,埃里都首沐王恩」《蘇美爾王表》。然而天神的觀念從何而來?是迷信嗎?是他們智力和知識不及現代人嗎?不,遠古人類的智慧與現代人無異,想想,如果我們走進原始森林,在沒有相關知識基礎下,是否有足夠智慧去研發石斧?洞察鑽木取火的技術。
遠古人類的知識不及現代人也非迷信的根源,逃避現實的態度才是迷信的溫床。遠古人類比現代人更易受到死亡和滅族的威脅,因此他們沒閒暇以非實際行動來保障眼前事,過度安逸的現代人反而有空間以形而上的方式來應對危機,例如以占卦來解決財務危機,迷信其實是源自「貪」。可以說,迷信興盛並非活躍於危難時代,而是人們心靈空虛和貪婪的時代。也許,堅信古人是迷信的,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假設愈遠離安逸生活,人們的行為愈講求實際需要,但他們的足跡卻與神連繫,這是甚麼原因?會否是古人在生活上遇見神?直至近代,安逸生活使人開始將神靈視為牟利和嘩眾取寵的工具,然而神跡漸遠非因科學昌明,而在科學未昌明之前神已經離去。
在《山海經》中,描繪各樣奇珍異獸,例如《山‧東山經》記載了一種有「一首而十身」的怪物----「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屁」,這怪物其實是烏賊。「十身」即「十爪」,只是古人的用字跟現代人不同而已。另外在《山‧北山經》中,「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酸與神鳥其實是蜻蜓。當中「六目」是指蜻蜓的眼睛,「如蛇」則與其字義有關,「它」的原文是蟲,即對古代中國人而言,蛇就是蟲,所以古人會將蜻蜓稱為「四翼、六目、六足」的蛇 (蟲)。
《山經》在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古圖,及後古中國人抵達中國後續寫下集《海經》和《荒經》;至先秦,秦人將三經合輯為《山海經》,為《山經》古圖補寫文字,卻因秦人對遠古文化缺乏理解,寫下偏離古圖原意的註解;到了南宋時代,後人再根據錯誤註解,繪上新畫,例如錯誤地將酸與繪成一條莽蛇,再加上「四翼、六目、六足」,最後現在人稱《山海經》為薈萃珍奇博物之奇書,《海經》和《荒經》也順理成章被誤為妖怪小說。《山經》(共5卷) 成書時間應該比《海經》和《荒經》(共13卷) 早一個年代 (前者於夏前,後者於夏商) 。
假設,本為古圖的《山經》其實是一幅地圖,《海經》和《荒經》則主要記敘國事。《山經》繪於政權未建立前的大遷徙時期,《海經》和《荒經》則寫於政權建立後的安逸時期,而倉頡造字正位於黃帝政權剛建立的時期 (約4700年前),換言之《山經》是在繪畫時代 (倉頡造字以前) 完成,《海經》和《荒經》則是文字時代完成,即《山經》是一幅黃帝未建立政權時,被人繪製的地圖 (古圖)。那麼黃帝未有政權,怎麼先有地圖?因為黃帝是靠這幅地圖來到黃河流域,建立華夏。
《山經》除了記錄地勢,還有動植物,因何是動植物?假設黃帝先祖的部族基於原居地人數過盛,必須進行一次部族大遷徙,而食物資源是大遷徙選址的重要指標。哪處有利農業發展?哪兒有利狩獵?抑或是猛獸居多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偏偏《山經》甚少記載其他部族或村落,因為有其他部族存在的地方,已從遷徙選址名單中被剔除。古中國人也曾考慮過美洲大陸,線索之一是在《山經》中記載了美洲獨有動物犰狳,中國未曾發現過犰狳化石,唯有古中國人曾因大遷徙踏足過美洲,他們才會將犰狳的資料記錄在《山經》內,否則古中國人不可能認識遙遠的犰狳。
《山經》格式工整而簡要,彷彿是秦人參考一份遠古筆記資料,此遠古資料不太可能來自一些普通的遠古族人之手,理由是能吻合《山經》描述的地理特徵遍佈亞洲、美洲和非洲,唯有一些遠古部族領袖 (黃帝先祖),才有能力組織遠古探險隊,基於大遷徙的迫切性,向世界每一角落進行探索和記錄,繼而將資料繪成地圖 (古圖),供日後正式大遷徙時使用,最後古中國人 (黃帝) 抵達黃河流域,至秦人將地圖編輯成《山經》文字版。
假設古中國人大遷徙的因由:約7000年前,挪亞一家經歷大洪水後,在土耳其亞拉臘山開始,往幼發拉底河流域一帶定居,且生養眾多,挪亞長子閃留在原居地生活,其後裔亦發展成多個部族,並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率先建立文明,他們是黃種人的祖先。後來,其中一個是古中國人 (黃帝先祖) 的部族,他們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現人口膨脹問題,決定派族人四周搜索新居所,包括非、亞和美洲。他們首先向阿富汗山區和沙地阿拉伯海方向探索,及後在非洲發現尼羅河,部份族人前往和留在埃及建立王國,另一些族人則繼續探索,最後從絲綢之路抵達黃河流域,永久定居中國。
挪亞次子是含,黑種人的祖先,後裔中有一位叫寧錄,在聖經中他是耶和華面前一位英勇獵戶,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蘇美爾王表》中則記載:「洪水淹沒 (大地) 之後,當王權從天而降時,王權落在啟什。」奧爾布賴特教授對此表明:「古實原名可能叫啟什。」另外,古實曾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城,尼尼微城後來成為亞述帝國的經濟中心,說明古實人與亞述人關係密切,黑種人有可能在這時期跟黃種人通婚,日後再抵達非洲。
挪亞小兒子雅弗是白種人的祖先。根據《聖經》古老預言,雅弗、含兩批後裔一度共同寄居閃後裔帳下。雅弗後裔同樣因原居地人數過盛而進行部族大遷徙,古黃種人往和暖南方先後抵達「紅海」與埃及 (非洲),雅弗後裔則由於基因較不怕冷而往西北走,最終走進「黑海」與愛琴海 (歐洲)。至公元前2000年,愛琴海古城已從埃及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 (閃族、今黎巴嫩一帶地區) 基礎上發展米諾斯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包括克里特皇宮,而毀於公元前1500年的馬利亞王宮,其柱子正是從埃及傳入。學者感到奇怪的是,米諾斯文明沒有城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大遷徙的部族,都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次生文明,是同一出處的族群,在愛琴海上卻沒有其他人類 (大洪水後只剩閃、含和雅弗三族)。直至公元前1470–前1450年錫拉島火山爆發,邁錫尼部族發動叛亂,推翻米諾斯文明。
PS: 公元前1900以前的米諾斯文明中沒有大規模戰爭,卻有奴隸制度,說明奴隸未必是從戰爭中得來,可能是從大遷徙以前留下來,即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奴隸制度而來,埃及奴隸制度也可能如此。另外印歐語系可能是從最早期的閃、含和雅弗三族通婚出來的新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