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一詞始於二戰後的1945年,用以形容戰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集團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間的對壘局面。字面上,冷戰故名思義是一場沒有直接軍事對壘的戰爭,美蘇兩國都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反而是透過宣傳、外交等對對方陣營造成傷害,例如抹黑、醜化、制裁等,而同樣的技倆時至今日,依舊是國家們攻擊他國的主要手段。
雙方盡量不進行熱戰的原因,主要是除了二戰後世界對和平的追求更迫切之外,更實際的是核子武器的發展迅速。根據文獻,單在1964年,美蘇各自擁有的核彈頭數目分別約為6800個及500個,合共的有效載重量約8500百萬噸,而且只是美蘇兩國的數量,並未計算其他在同時間的擁核國家,加上洲際導彈技術的發展,令核武的威脅讓世界步入驚恐,迫使最大兩大核武國家美國和蘇聯不能以直接的戰爭解決衝突。
而取而代之的,是國家之間的宣傳戰和外交戰。宣傳上主要透過文宣如海報、電台、電影、報章等,以報道敵對陣營的不利消息,或是強調敵對陣營所持的價值觀的弊端,讓國民或其他國家對己方有更強的支持度及對敵對陣營有更強的戒心或仇恨。
冷戰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畢竟是上世紀的事物,不能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並不能帶出教育的作用,但今日大多數的國家尤其其領導人,都是親歷過冷戰時代的人,他們更加懂得大國相處之道,更懂得分析形勢。新冷戰並非新事物,但時至今日似乎已經發展到白熱化的階段,國家和聯盟之間的角力加劇,世界的格局和形勢似乎一下子回到70年前,同樣的複雜、同樣的緊張。
上世紀冷戰時代,美蘇之間的角力點多不勝數,兩者的籌碼和棋子更加多,早有柏林,晚有阿富汗。而在21世紀下的新冷戰,到了香港有幸成為中美角力的籌碼和柴薪,確實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只能認為在大時代下,香港人確實活得不容易。
今次的文章史實內容佔得不多,主因是筆者認為,史實除了查找,亦能體會,能夠親身所經歷的歷史,才是那種真真正正,可歌可泣的歷史。人類發展到21世紀,科技發展快速,度日如年,每日發生的事多不勝數,唯有歷史在開倒車。在100年前,1920年後的世界成了多事之秋,無人知曉在19年後的二戰一百年後出現怎樣的變化。1991年冷戰落幕,在2020年捲土重來,歷史是一個輪迴,也歷史依舊為一項專門的重要原因,歷史教人前車可鑑的道理,但人類卻永遠未能從歷史中學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