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多虧金庸的《神鵰俠侶》,我們對元好問的這首詞已是耳熟能詳。事隔一千年,「情為何物」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很多人。

前陣子跟某人參加了某位作詞人的見面會,見面會的主題就是愛情。那位作詞人就著人類的愛情問題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評論,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幾千年來人類社會進步著、科學進步著,但似乎在愛情方面卻沒有什麼進展——雖然今天人們有了戀愛自由,但依然總是為情所困。


《摸魚兒》——元好問

首先,筆者要為現代人說一句公道話:現代人對愛情的體驗比起絕大部份的古人深刻得多了。在盲婚啞嫁的年代,我們會認為愛情的自由被封建的社會和禮教抹殺了。在現代,我們有了戀愛自由,使得我們能夠體會到:原來愛情本身就是絕對地不自由的。

雖然我們被給予了選擇的自由,但我們發現在愛情中原來根本沒有選擇——首先,我們無法選擇愛上誰;其次,愛上一個人後,你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變成了兩個人的事了(從起床到睡覺、從上班到下班、從做夢到思考…都不再是一個人的事了)。以筆者為例,兩年前愛上了一個重慶妹子,現在就到了重慶了。兩年來在大大小小的瞬間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抉擇,但回頭一看就會發現這些事情根本沒有選擇的空間:一旦愛上了一個人,所有事情都變成「非如此不可」。

現代人才能發現愛情是徹底地不自由的。封建、禮教、環境…這些對愛情的來說是「外在的不自由」。有了自由戀愛這個前題,愛情的「內在不自由」才能被徹底地揭露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為愛情給出第一個陳述:

  1. 愛情是自由選擇中的徹底不自由。

論愛情的基礎

其實關於「情是何物」這個問題,我們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已經談論過。但當時使用的語言也許還是太晦澀,以致把人看暈了。我現在試一下簡化一下當時的討論。

首先,我們從那個戀愛中的人總喜歡問的問題出發:「你為什麼會愛我?」

很多人的回答是:「因為你美呀/因為你善良呀/因為你很有智慧呀…」這些人作答的時候都假定了對方身上有某種「特質」使我們愛上了對方。但我們很明顯知道愛人身上的特質不是愛的終極原因——美麗善良有智慧的人說多不多,可是說少也不少,可是我們偏不愛別的人,只愛我們自己的那一個愛人。


雅典娜雖然美麗、善良、有智慧,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她的

我們的內心深處對此其實很明白:如果我們能夠搞清楚究竟是對方身上的哪一個特質讓我們愛上對方的話,我們就不是真的愛對方了。一切把企圖愛情化約為「特質所帶來的吸引力」的嘗試總會失敗,因此我們無法從這個方面回答「情是何物」。

筆者的觀點是:愛情的基礎就是那些電光火石的剎那——可能是你看到他那可愛的笑容的那個剎那、可能是你們雙手不小心互相觸碰到的那一刻。有人會認為,如果愛情真的是建立在這些偶然的瞬間之上的話,豈不是很脆弱嗎?

這些瞬間雖然充滿了偶然性,但主體和客體(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對立恰恰是在那些瞬間中被打破了。對我們來說,從愛上對方的那一刻開始,對方就成為了我們的一部份;從愛上對方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捨棄了自我的獨立性——對我們來說,沒有對方的話,我們的存在就不完整了;從愛上對方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自願把自我的存在消融在對方之中。


愛情的基礎就是電光火石的一剎那

我們現在為愛情給出第二個陳述:

  1. 愛情的產生是一個偶然的瞬間——具體來說就是「自我」被攻破的那個瞬間,也就是「自己」與「對方」之間的界線全面崩潰的瞬間。

愛情作為一個領域

「在愛情中,我們失去了『自我』。」——我們很容易誤讀這句話,將之理解為: 我完全地把自己交了給對方,我的「自我」完全被對方支配了,所以我就失去了自我。比起這個過度簡化的解讀,「失去自我」的本來含意要激進一百倍、一萬倍:
愛情中根本沒有「自我」這個範疇,「自我」在愛情中是徹底地不存在的。

很多人認為,既然人們在愛情中失去了「自我」,那麼「自我」就肯定不在我這裡;既然不在我這裡,那就一定在對方那裡了。但其實,在愛情中失去「自我」並不只是意味著失去「對自我的支配權」,並不是「把自我交到對方手中」。事實是,那個「失去了的自我」不在任何地方,因為它已經煙消雲散、已經被瓦解了。

根據佛洛依德的說法,「自我」和「主體」是不同的。主體是一個行動的施行者,一個動詞的主語,例如「我思考」這句話中的「我」。而當主體把自己當成客體來看待的時候,它就會得出「自我」這個概念。也就是說,「自我」概念的產生是「主體的客體化」的結果。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非常小心地註意以下陳述:

  1. 在愛情中,我們並不是把「自我」作為客體而從一個地方(我這裡)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對方那裡),而是把作為客體的「自我」消滅。

愛情中的誤區

在愛情中,對方已經是我的一部份,我也消融在對方之中;在愛情中,我們消滅了「自我」,也消解了「對方」。因此,愛情是一個使傳統邏輯失效的領域,因為傳統邏輯得以運作的條件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嚴格區分(以及兩個客體之間的嚴格區分),但愛情之中「你」和「我」都不再是客體了。

知道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擺脫一些「虛假」的問題,進而關心一些「真正」的問題了。

第一類「虛假」的問題包括:
X. 我應該如何選擇我的戀愛對象?
X. 我的理想愛人是怎樣的?

首先,愛人不是對象(object),不是一個客體(object)。其次,愛情來到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選擇。

第二類問題也類似:
X. 你有多愛我?
X. 我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愛?

愛人不是客體,愛情本身更不是客體。愛情是一個領域,是我們在那個電光火石的剎那之中打開的那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之中,我們捨棄了自己,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我要么在這個領域中,要么不在這個領域之中,而不會「很大程度上在這個領域中」,或者「沒那麼在這個領域中」。讀者可能會覺得我的看法有點極端(如果有讀者的話),但我始終認為:一個人要么是全力地愛,要麼就是不愛,不存在「愛多」或「愛少」。

我的愛情還沒有降臨,怎麼辦?

「我應該找怎樣的對象」一類的問題是偏離了正軌的。掃除了這些「虛假的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問一些「真正的問題」了。

在我看來,沒在談戀愛的朋友們要問的問題是:
4a. 在真正的愛情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如何準備好迎接它?

很多人都只在專注等待一個「好對象」出現,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根本還未準備好面對愛情。但我們不去討論那種人——我們假設讀者都明白「自己要準備好」才是關鍵。那麼,什麼是準備好呢?如何準備好呢?

很多人都認為所謂「準備好」就是使自己更有「吸引力」。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吸引力可以是外表的吸引力,也可以是知性的吸引力。

以我的朋友小明為例,他鄙視那些只看外表的人,他覺得只被外表吸引的人都是蠢貨。因此,他沒有興趣吸引那些人。他認為,世上的「非蠢貨」在愛情中都應該是被「知性」、「氣質」所吸引的。於是,小明平日無事就會多看看書,成為了一個「博學的人」,培養自己的「知性美」,好讓自己準備好迎接自己的真命天子。

一個博學的人,猜是誰

小明犯了一個錯誤。他總在認為:在愛情中,對方是被我們的某些「特質」(例如知性)所吸引的。因此,他總認為「準備好迎接愛情」等於「培養出這些吸引人的特質」。然而,愛情中最大的考驗並不在於如何去吸引對方,而在於如何為對方敞開自己。

我們在上面說到過,愛情來臨的時候,「自我」會被瓦解。難道這不是一種可怕的體驗嗎?愛情使我們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前所未有的危險之中,而這個危險就是你的愛人。沒有了「自我」作為屏障,對方可以輕易地刺痛你——熱戀中的我們不是很容易被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刺痛得不能忍受嗎?

所以我們面前對上述問題(4a)的具體表述應該是:
4b.在愛情這個既陌生又危險的環境面前,我們如何能夠義無反顧地敞開自己呢?

雖然小明在基本觀念上犯了錯誤,但他的方法(多讀書)無疑是對的。我們只要對小明的觀點稍為作出一點更正就可以了:讀書不是為了成為「學識淵博的」、「具有知性吸引力」的人,而是讓我們能在關鍵的時刻捨棄自我,有勇氣在危險的愛情面前敞開自己,有勇氣進行這場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