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電影的情景設定,仿彿有種熟悉的感覺。

故事中,爸爸瑪哈維為前摔跤運動員,贏世界冠軍是他的夢想,可惜在夢想與麵包中不得不選擇了麵包,於是,他於大多數香港的父母般,只好讓下一代背負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地獄式訓練兩個女兒。毋庸置疑,爸爸瑪哈維的最初的動機只是想讓兩個女兒繼承父業,後來才突然出現為國增光,為女權奮斗云云。

瑪哈維望女成鳳,但導演聰明地將強迫女兒達成自己心願,升華成希望女兒以摔跤來扭轉印度女人的宿命,不理孩子的苦苦哀求,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歡,鞭策他們努力鍛練,誰夠膽反抗就剪掉她的頭髮,年紀輕輕就要不斷忍受父親的喝罵,強行灌輸「得金牌就會成爲榜樣,流芳百世」的意識形態,可謂用盡威逼利誘要女兒服從。後段更厲害,導演巧妙地利用教練這個腐敗無能的角色,讓女兒更死心塌地臣服在父權下,以親情包裝父親的專橫。

看罷電影,是否覺得情節都似曾相識呢?

我馬上想起了「靠個女上位」先生和香港的怪獸家長。

家長們都愛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肩上,希望孩子以讀書來改變命運,成爲社會上流人士,逼孩子遵從自己所謂「為他好」的路,很多孩子的童年就是上興趣班,做補充練習,活在父母的操縱下,抗逆力稍為低的話,一承受不了壓力,自尋短見也不是新鮮事。

說穿了,電影中的女兒是否真的擺脫了父權,走自己一條喜歡的路呢?摔跤其實只是她們一個無可選擇的選擇,一直以來,不過都在卑微地滿足父親的夢想,最後一幕尤令我感觸──吉塔把世界冠軍的獎牌除下,交給了父親手上,這個畫面令我聯想到一個孩子把100分的試卷交給父母,如交差般。當然你可以說,對印度女孩來說,成爲世界冠軍的確比一個生育機器幸運得多。但當你嘗試脫離導演的情感包裝和甜言蜜語,用自己的獨立思考,你會發現本片不只是「溫馨感人勵志片」這麼簡單,可能根本沒有甚麼女權,只有偽女權和父權吧。
不過,這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電影,令人反思更多關於女權/自由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