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er Bennington或許並不偉大,但他就是一代人的青春
Linkin Park樂隊主唱Chester Bennington於美國當地時間7月20在家中自縊身亡,年僅41歲。網路上聞訊的祖國樂迷同步發出若干驚歎。
在眾多哀悼裏,見到最紮心的一條是:“攢夠了內場票的錢,卻無法見到你。”這條文字恰好完美詮釋出這位美國樂隊的主唱對於國內樂迷的意義。

在過往,某位歐美明星歌手去世,國內群體感知到的更多是“距離”。
或是處於膜拜的角度去感歎,比如對於David Bowie,再比如對於Leonard Cohen。又或是處於局外的角度去表示圍觀,比如對於Chris Cornell,再比如對於Prince。
但是,Chester Bennington不同,他似乎能夠牽動眾多國內樂迷神經,引發大面積追思。

究其個中原因,跟“偉大”沒關係。至關重要的在於,Chester Bennington以及他所在的Linkin Park樂隊是一代人的青春。尤其對於如我歐美樂迷而言,這支樂隊可謂是完整陪伴我們度過整段青春。

所以,站在這個令人唏噓的時間節點來回望這位主唱過往經歷,很多“評判”和“考量”都不免感性化。就我個人而言,至今眾多歐美歌手去世的消息裏,Chester Bennington的死訊對我衝擊最大的。

單純談音樂方面的影響,他給予國內歐美樂迷的是“啟蒙”。當年,Chester Bennington以及Linkin Park樂隊的降世是“石破天驚”式的,如衝擊波般給業界帶來震撼。樂隊搭上“新金屬”(Nu-metal)的風潮進入主流視野,但最耀眼的還是主唱Chester Bennington。他以自虐式的唱法迅速重塑大眾對於“演唱”這件事情的認知。

原來,唱歌還能如此爆裂。樂隊首張專輯《Hybrid Theory》具體展示這種“爆裂”,那是在遙遠的2000年,當時,全世界都相信Linkin Park是地表以上能量最強大的搖滾樂隊。如今再來審視這種“爆裂”,似乎能夠品評出某種悲劇色彩。Chester Bennington曾在採訪中公開表露自己童年遭受過“性侵”的危害。童年陰影對於他在音樂中的表達影響至深。

一方面,他的自虐式嘶吼可以看作是對於內心陰霾情緒的發洩。另一方面,歌曲裏諸多關於現實以及掙扎的記錄本質上也是主唱對於過往陰影的映射。
由此,在公眾視野裏,Chester Bennington的定位並非是技藝高超的樂手,而是活生生的“人類”。
具備這種屬性的明星往往會成為大眾追逐的目標,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性化搖滾明星Kurt Cobain。

原因很簡單,在Chester Bennington以及Kurt Cobain這類樂手的個人體質以及音樂創作裏,大眾能夠感知到相同的掙扎和迷茫。
這就是所謂的共鳴體驗,這也就是為什麼說Chester Bennington可以是一代人的青春。
現在再回味諸如《Crawling》、《In the End》、《Somewhere I Belong》以及《Numb》等歌曲,體驗到的除卻純粹聽覺層面的衝擊,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跟鬥爭。

不過,需要講明的是,Chester Bennington並非完全癡迷於個人情緒。
在音樂創作方面,他跟他的樂隊甚至算的上是正能量的“進取型”。至今七張正式錄音室專輯,完成展示出“進化”跟“轉型”的過程。從發韌時期的“新金屬”風格到專輯《Minutes to Midnight》時期的經典搖滾風格,再進入隨後時段跟主流融合的風格。

最近這張專輯,2017年發行的《One More Light》更是大幅度接近流行風格,透露出新趨勢的跡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樂隊的發展過程裏,作為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同樣逐步成熟化。
在後期作品裏,他不再依仗初期那種爆裂的演唱方式,而是回歸常態,進行的常規方式的表達,精力更多放在深耕內容的創作方面。

所以,可以講,Chester Bennington以及他所帶領的Linkin Park樂隊同步持續在探試搖滾樂的無限可能性。這方面,他跟他們是配得上“功績”的。
當然,即便如此也不非得動用“偉大”來定義Chester Bennington。作為個體,他的身份就是Linkin Park樂隊主唱,以及陪伴一代人經歷青春的明星。